在梦里,他重复地死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一心想 " 能不能让我死了算了 ",却怎么也无法停止。
各种死
什么冷冻、火化、气化
全部都是这些东西
但醒来,并不意味着结束。
在昏迷的一个月里,彭博的体重骤降 40 斤,整个人已经瘦脱了相。
如此高强度的身体损伤,必然有留下后遗症的风险。
当然。
随着全球疫情形势好转,如今已经很少出现这样的重症患者。
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有人检测出阳性,进医院隔离一段时间后,就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于是,网上甚至有人因为不想上班上学,开玩笑说希望自己被感染。
殊不知。
对于亲历过新冠的患者来说,即使痊愈,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我们是害虫 "
新冠后遗症,首先是身体上的。
去年 8 月,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项对新冠患者后遗症的研究。
研究跟踪了 1276 名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医治的患者,随访他们出院 6 个月和 12 个月的康复情况。
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的健康水平低于未感染人群。
睡眠障碍、脱发、味觉和嗅觉失调、头痛、关节疼痛、焦虑和抑郁等等,都是普遍出现的症状。
其中,疲劳和肌肉无力,最为常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焦虑抑郁的比例竟然增高。
为什么?
除了病毒本身的直接影响,其实也和社会接触减少、孤独、身体未完全康复、失业有关。
人一旦被异化、被边缘化久了,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
其次,是精神上的。
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其实一直有,但似乎由于精神问题向来不被真正重视,所以看客们也就不以为意。
幸而,我们还有影像为他们记录。
纪录片《余波》。
其中一组主人公,是在武汉亲历新冠的一对患者夫妇。
拍摄时已是出院一年后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次采访,竟是他们治愈后的第一次和人近距离接触。
左邻右舍当他们是病毒:
只要听到我们的脚步声过来了
就赶紧把门关起来
夫妇二人开了一家药店,于是那些到他们药店消费的顾客,通常也会神色不安。
有老人带着小孩来买药,夫妇二人善意搭话,被老人急火火打断:
就在那点停,你不要进
不止于此。
从前关系很好的亲人,也因此主动隔绝他们:
出来了以后他(哥哥)就跟我说
你不要去找我的儿子和媳妇
我还有个孙子呢
万一有什么事情怎么办
由于女儿身在国外,自从感染新冠后,他们几乎切断了所有和外界的联系。
导演邓阳提到,她在采访这对夫妇时,发现他们总是事无巨细地讲述这段时间发生的故事,具体到每一个日期和细节。
后来才发现。
这不是他们表达的问题,而是他们的表达欲望终于得到出口释放。
因为一直以来,完全没人倾听和在意他们经历过什么。
片中让人非常揪心的一幕,是采访时大叔小心翼翼地试探导演:
你们不怕我们吗
他们自认是 " 害虫 "。
对于社会的异样眼光,一直以来主动地沉默,自觉地承受。
仿佛错的真是自己。
这部纪录片还采访了 03 年非典、08 年汶川地震的受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