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沉默。
不敢说自己有灾后后遗症,独自躲起来痛苦,对外界强拧出一副正常的模样。
有后遗症也不敢说
他们怕被歧视
就像和阿芬境遇相似的那些求职者,他们只有藏起有过阳性记录这件事,才有可能找到工作,像正常人一样继续生活。
这份长期的沉默里,究竟有多少被压抑的呐喊?
究竟应该责怪谁?
我们真的只是旁观者吗?
或许,灾难中幸运的人,永远无法切身体会受难者的遭遇。
但在波及范围如此之大的疫情中,没被感染的大多数,真的只是旁观者吗?
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
因疫情影响,今年五月我国城镇失业率为 5.9%,青年失业率高达 18.4%,仍旧处于较高水平。
那么,那一大批失业的人究竟该怎样生活?
我们无法一一知晓。
还记得疫情期间,NHK 曾制作一档纪实节目。
《疫情下的日本女性》。
缘由,是受疫情影响,日本 GDP 增长率创下历史新低。结果相关调查发现,女性雇佣数减少了 74 万人,是男性的两倍。
为什么是女性?
在日本,大量替代性强的底层低薪工种是由女性从事,比如餐饮业和服务业。
这也变相说明,疫情中经济状况最快受到波及的,是那些底层劳动者。
你看以 " 历史无阳 " 把阿芬等求职者拒之门外的雇主们,其实大部分需要的也是日结工或是工厂产业工。
这些底层劳动者,可是社会的大多数啊。
也许,她们就是我们啊。
肉叔记得节目中一名受访女性,失业后尝试过多种方式仍然找不到工作,最后被逼到做三陪女。
然而尽管如此,也依然无法维持生活的基本开支。
她渐渐丧失活下去的意志,觉得 " 看不到未来,只剩下绝望和放弃。"
这不是个例。
据统计,疫情发生后日本的男女性自杀数,较疫情发生前分别增长了 21.7% 和 82.8%。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走投无路的人。
这难道不是值得社会重视的一种新冠后遗症吗?
受疫情影响,生活因而脱离轨道的,不止上述这些人。
或许每一个单独的个体拎出来,都能说出自己或大或小的无奈。
纪录片《一次远行》,跟拍了五位因疫情滞留国外的留学生。
一个叫做倩仪的女孩,在疫情暴发时确诊胃癌晚期,因为回国难等各种原因一定程度上耽搁了治疗。
去年 9 月,她不幸离世。
我还记得回国那天,因为疫情男友无法和她一起回国,两人在机场紧紧拥抱。
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拥抱,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
当时的他们或许已经预料到,但谁也不愿说出那句 " 再见 ",让对方看到自己痛苦的样子。
这份无可奈何,让弹幕里很多人感同身受。
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骤增,各行各业的动荡,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感到无力和没有安全感。
有很多人,是抱着只要疫情结束就可以回到原来生活的希望过日子。
或许,其中也有正在读文章的你们。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是这场疫情的旁观者。
我们的确应该向前看。
生活也推着我们,不得不跟着时间往前。
但别忘了,也要转头看看那些不幸滞后一步的人。
更别忘了,该发出的声音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发声。
因为。
是我们,才能决定这个时代该是什么样子。
今日打工人:假章刻制中心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