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沈殿霞一张口,底下的人群一阵骚动——
这是个在人群里跟妈妈走散的小女孩,被工作人员 " 捡 " 到。主持人们干脆把她抱上台,现场寻亲。
没过多久,就见一个年轻妈妈急匆匆跑上台把孩子接走,表演继续。
从现在的眼光看,沈殿霞抱着孩子在台上寻亲的情景,跟村口的大喇叭里村长喊话没啥区别。
这个小插曲发生得如此自然,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显得格外亲近,观众有困难,台上的人就会帮你喊出来。
或许这是过去各项措施不够健全的表现,但这种即时又原始的互动里似乎又藏着我们对明星最朴实的愿望——
我们既希望他们是承载我们美好幻想的能人,又渴望他们是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而这群老港星有胆量挑战各种街头卖艺式的粗犷表演,也有胆量将自己的不完美暴露在大众面前,恰恰凸显了他们的真实。
当我们的晚会设备越来越齐全、秩序越来越完善、表演越来越整齐划一之后,抹去的也正是这种从街头巷尾的泥土里长出来的真实。
02
其实这场演出虽然名为 " 赈灾 ",但氛围却比较轻松活跃,完全没有 " 灾难叙事 " 的包袱。
比如谭咏麟、钟镇涛等演出最多最卖力的几个明星,不但没有摆出忧国忧民苦的姿态,反而表示自己玩得很开心。
谭咏麟更是设置了一场一边踢球一边唱歌的表演,跟一帮哥们玩得尽兴,捐得也爽快,当场捐出三十万。
这样的态度放到今天,估计又是被网暴的节奏。
毕竟因为 " 在特定时刻没有表达爱国态度 " 而被顶上热搜的明星数不胜数。
近有张学友说 " 香港加油 " 没提中国被骂,远有范玮琪因为在阅兵日发了儿子的照片而被炮轰 " 不发祖国发你儿子?"
最后只能逼得想要混内娱的明星不敢再讲话,讲的越多错的越多,不如乖乖闭嘴,每逢重要节日或重大事件就让工作室转发正能量。
结果就是歌没唱几首,影视剧也没演出什么名堂,浑身上下只有正能量在闪耀着金光,看不见一点活人的气息。
越是活在这种全民追求 " 政治正确 " 的气氛中,我们越是怀念那个允许娱乐圈 " 不正确 " 的年代。
娱乐圈本来就是供人娱乐,不是供人朝拜。
哪怕是为洪灾募捐这样的慈善活动,也得让观众老爷们看得高兴才行。这的确是资本高速发展造成的娱乐至上精神,却也足够对得起观众。
况且,在高压环境中顺从站队,有多少出自真心,又多少出自商业考量,大家都心知肚明。
1991 年的香港,政治环境云波诡谲,民族感情可绝不是如今全民认可的 " 政治正确 "。来自此时的声援和关心,才更显真心真性情。
话说回来,这场义演也未完全娱乐化。
就在谭咏麟踢完球之后,观众还处于疯狂躁动的状态里,许冠文登场了。
一向以喜剧恶搞形象示人的他这次格外严肃认真。他的任务就是在表演换场的间隙向大家介绍大陆灾情,并解释捐款用途,呼吁大家奉献爱心。
许冠文口才一向很好,在其中一次介绍完灾情后,他发表了一段精彩的呼吁(原视频没有字幕,粤语水平一般,这里转述一下大意):
希望大家牺牲一晚的娱乐。如果你平时吃四碗饭,今天就吃两碗,捐两碗出来。如果你平时吃四只鸡,就吃两只,捐两只出来。
如果一定要去中国城的话,就牺牲一晚,回去同太太跳舞,如果她问,为什么今晚这么浪漫?那你就说,我今晚充满了民族感情!
全程发言充满了小市民的狡黠和仗义,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在官方话语体系统治的大型晚会中听到的演讲词,正如许冠文电影里的小人物永远做不了做主旋律大片的主角那样。
一切正应了文章开头的断言:
1991 年这场义演的美妙,必须在今昔对比中才能咂摸出味道来。
03
如今我们回顾这场演出,不仅为彼时的娱乐圈脱胎于市井阶层的蓬勃生机感到惊讶,为那时港人自发的民族情谊而慨叹,更想要对着那个舞台的百花齐放百无禁忌 " 望洋兴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