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中,莫三妹和小文的线是主线,占的篇幅最长,煽情戏份也很多。
当然。
这也是问题暴露得最多的地方,整部电影里大部分的问题,都出现在这里了。
简单来说:
故事中不少用来推进情节发展的冲突的发生都非常刻意,至少是真实生活中很难会见到的场面,充满设计感。
故事一开始。
小文的外婆去世举行葬礼那天,一大家子人竟然没有人在意小文的行踪,小文跟着莫三妹的车跑到不知哪里去了都没有发现。
等到小文的舅舅找到了小文,就因为自己有事要离开本市,竟然直接甩了点钱把小文留在了殡葬店,让莫三妹和他的朋友们代为看管几天。
呃,无论怎么想,一般正常人都很难干出这种事情吧?
没几天后,小文的舅舅归来。
他表达出自己不愿意养小文,让莫三妹把她带走,莫三妹同意了。
奇怪的地方又来了。
莫三妹不符合领养资格,这时呢,他竟然突然知道原来和自己同吃同住同工作的朋友已经结婚了!
哇哦!
于是,在莫三妹的操作下,他的朋友夫妇顺理成章领养了小文,小文得以用一种合法的方式住进了莫三妹家。
这对朋友夫妇的存在,是不是也太工具化了?
接下来还有很生硬的段子。
莫三妹和自己的老爸赌气要拿出 30 万块钱证明自己,结果是小文找到去世奶奶的舞伴,人家竟然表明愿意拿 30 万出来帮助莫三妹,去给自己这个大活人办一场葬礼。
还有小文用自己的水彩笔给客户的骨灰盒涂鸦。不但没被责怪,反而被感谢的桥段。
要是在悬浮日剧里看到这情节也就算了,在这种现实剧情片里看到,我真的很无语。
更让人觉得荒谬的情节还在后面,故事一开始一直说小文的生母已经死了。
结果等到进度条拉到后半部分,莫三妹和小文都培养出感情磨合得差不多了了,小文的生母突然又出现了。
这位母亲的经历也是离奇,说是出了国又坐了牢和家里人断了联系,现在又想把小文领走。
奇怪的是,莫三妹真的不和法律上的养父母还有小文本人商量,就擅自在夜里送走了小文。
用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太致命了吧!
我只想问一句,大哥你到底在想啥?
后面看着莫三妹跟着小文坐着的出租车在雨夜里奔跑的场面,我根本就感动不起来好吗,反而瞬间想起了拼命喊燕子的岳云鹏 ......
精彩,还在继续。
果不其然跟生母生活没多久后,小文就走丢了。
这属于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因为从小文没走之前,导演就拍了小文不停背诵莫三妹家地址的画面。
都这样了,这孩子不走丢实在说不过去。OK,通过莫三妹疯狂寻找还有小文自己回到莫三妹家,又成功煽情了一把。
我想说,如果可以的话,这段的处理可以再含蓄一点的。
还有一些情节,也都大差不差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我理解导演想输出什么感情,因为他的表达实在是很直白,很多镜头都让人能直接感受到他要讲述的内容,但是无奈具体实施起来方式实在是太不圆润了。
这么多突兀的情节强行堆积起来,真的让人很难真正理解并沉浸进去。当你知道导演想让你在哪里哭在哪里笑,那就很难发自内心去哭去笑了。
再加上各种煽情桥段实在不少,常常是这段感情还没挥发出来,另一段就急匆匆要上演了,断裂感极强,导致整部片子看下来人就挺累的。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
朱一龙和杨恩又两个主角,这次发挥的演技都是可以的,能把人带入到当下的情感氛围里。这也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优点了。
所以总的来说:
这部片子的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