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形体。
演员的任何一个动作,台下观众都是能看见的。
有人演技不够,手势来凑。
念着台词,手上一个劲做着多余的小动作。
有人肢体僵硬不协调,身体无法和台词表情一起表达情绪。
激动起来,手还直愣愣端在两边。
舞台表演,比影视剧更考验一个演员对于基本功的把控。
而练好基本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02
演,不演
好的表演是什么?
在练好了表演基本功之后,重要的,却是不演。
纪录片里,老师们对于学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 不要演 "。
为什么我们常常在看影视剧时,觉得某个演员用力过猛,表演痕迹重?
你无法进入他的表演情境中,只能不断注意到他在演。
这是啥原因呢?
用话剧皇后龚丽君的话说。
你心里没有的话,在台上你就想演,就想装
她做了一个很直击要害的模仿。
生活里,你问一个人吃饭了没,边走边说,很自然。
但很多演员一上台,一面对镜头,就变成了 ……
这就是问题所在。
演员只是在外化地演动作,演情绪。
但内心并未理解动作,理解情绪,进入情境。
排练经典剧目《雷雨》时,这样的感觉非常明显。
演鲁贵问女儿四凤要钱。
鲁贵是个反面人物,于是学员演出调戏良家妇女的感觉。
演一场非常日常的戏,繁漪环顾四周的家具陈设变化。
学员怎么处理的?眼睛向上环顾。
龚丽君马上指出了问题所在。
往天上看是几个意思?家具都摆在天花板上?
再看看龚丽君的示范,完全是碾压级别。
演员心中没有人物,没有情境。
当然演不出真实感。
扮演了 30 年繁漪的龚丽君说,演《雷雨》特别累。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戏就是
你要不动感情的话
你是打动不了人的
你是虚伪的
你是假的
如果你不投入真的感情,这个激烈的故事将会被演成闹剧。
不管是话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好的表演的最终目的,都是 " 真 "。
用高超的技术,用真实的情感,让观众相信,共情。
观众或许不能专业地评判演员的技术。
但真和假,却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
用濮存晰的话说。
艺术家不玩真的
一次两次没怪你
但是时间长了
人家不买票了
03
共情,理解
那你要问了。
怎么才能调动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键一个词,理解。
这里残忍一点说,演戏是需要聪明脑袋的。
要不停地去判断,不停去理解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