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我做医生没打算像你这么伟大。
敢不照医发局的规定做事,很可能饭碗不保。
好一个小人 …… 物。
舍己为人的宏伟戏码,哪有养家糊口重要。
此外,还要一个争议巨大的角色。
苏怡。
观众判断:她当母亲和医生都不合格。
还有人说她作为医生感性,拉低了整部剧的评分。
果真如此吗?
这个人物最惹争议的桥段是这样的:
一个小女孩因为扶梯突然停止摔倒受伤,医生判断可能存在更严重的情况,建议做 CT 排查。小姑娘不肯,哭喊着要等妈妈来。结果因为等家长延误了最佳时机,最终小女孩去世了。
有人说这完全是苏怡的责任,是她同意小女孩等妈妈才酿成悲剧。苏怡本人也很自责。
Sir 持保留意见。
必须承认,这一设计必然有推动情节的作用,也为二人后续感情线反转作出铺垫。
不算太高级的操作。
但合理吗?
我们先盘一下当时的剧情。
小女孩第一次提出要等妈妈来。
苏怡:但是如果医生不查清楚,就不知道你们哪里还有伤。
小女孩不听,执意等妈咪。
苏怡:联系她家长了没有?
得到 " 已经通知家长来医院 " 的回答后,苏怡安抚小女孩:只要你妈咪一到,我就带她上去找你好不好?
小女孩拒绝,接着哭闹。
苏怡转向唐明:等她妈咪来了,我再带她去照 CT。
唐明劝阻,希望越早越好。
苏怡:小朋友没有妈咪在身边会害怕,她指数也稳定了,(就等)半个小时。
以上。
她是一开始就同意了小女孩的请求吗?
没有。
一开始作为医生,她本能地判断不应该同意,甚至试图和小女孩谈判,安抚情绪。
谈判不成功,苏怡这才开始动摇,最终让步。
能看到,苏怡作为医生,理智是有的,不然她不会一开始拒绝。后来在女孩三番五次的哭闹下,母性的一面被牵出。
这大概是许多观众真正的质疑:
为什么,最终占上风的是感性,或者说是母亲的身份?
苏怡两次怀孕,两次都没能保住孩子。孩子对她格外重要,她和唐明分分合合也是因为二人对家庭看重程度不一样,而苏怡显然是更注重家庭的那一方。
正因为她太知道失去孩子的痛了。
所以当孩子对母亲发出相同的呼号,渴求同样的眷恋依赖。
一开始医生的理智还能发挥作用。
可你看她的眼神。
心里那份从未实践,却早已生根发芽无法遏制的母爱,早已被激活。
最后。
同意,也不过是一个可怜的母亲,将自己无处安放的痛苦与柔软,暂时地,小心地,投射在他人的婴孩身上。
所以她是不是合格的医生?
Sir 认为,从医生角度讲苏怡也算尽到了职责。
人之复杂,正是因为过去与当下经历的塑造。它们会在同一时刻发生作用,左右人的判断与决定。纵然医生有着 " 胜造七级浮屠 " 的神性,也不可避免被世俗的人性所牵绊。
尤其苏怡有过这样的经历两次。
就更不可能面对小孩的请求无动于衷。
我们对医生的要求,似乎总要理智,总要冷静,总要不掺杂质,总要像对着标尺抠出来的模型,严丝合缝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
但那不是机器吗?
医生是要治病救人,但其职业的神圣脱胎于人性,又不完全剥离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