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
医生也只是特殊的人,也逃不过人性本身的模糊混沌,和带着毛边的,无法一言以蔽之的棱角枝节。
你却非要在职业的显微镜下,把他压得扁平。
就像之前的雨果医生,最终他还是走上了手术台。
所以如果你问 Sir,一山能容二虎吗?
能。
如果把 " 山 " 看作人,人不就恰好由这些水火不容 " 二虎 " 组成吗?
理性、感性、退缩、前进 ……
这些矛盾博弈共生,此消彼长,对立统一,塑造了人万分之一的风貌。
因为退缩,勇气弥足珍贵;因为感性,社会不至于变成丛林法则,冷酷无情。
他们相互对峙,相互衬托,但最终。
相互成全。
03
不知有没有细心的毒饭注意到。
这次的海报不一样了:
如果说第一部的海报,阵营泾渭分明,中间还有明显界限的话。
第二部," 对立 " 元素被稀释。
叶晴和杨逸韬不止一次就各自的理念展开过辩驳。
前者想成立药研所,这样就能牢牢地把议价权拿在自己手里,才能低价卖给老百姓。
后者则认为,搞药物研发时间太久,病患等不到,只有政府能一步到位,给罕见病患者兜底保障。
一边是新冠影响下经济停摆政府没钱的窘困。
一边是患者 " 是不是我们这种穷人性命就这么不值钱 " 的哀嚎哭诉。
怎么办?
最终,杨逸韬的草案通过了表决。
因为叶晴主动放弃提案。
为何?
她发现,自己辛苦筹划的方案,到头来可能沦为商人和财团的谋利工具。
原来,叶晴最想要的。
并非与杨逸韬作对。
而是一个由政府掌控的,能真正为香港市民谋福利的机构。
发现了吗?
一直以来想法对立的两个人。
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完全一致。
他们都想救人。
监制罗永贤采访时谈到:这一季我们有个传承,不只是讲谈情说爱,又或者不是只讲一些每天发生的案件。而是有一个更大的命题——
关于政策,关于民生。
一个事实。
香港患罕见病的,高达几千人。
叶杨二人的草案,不仅仅关乎香港公立医院龙头明成北改革的最终出路,更是未来香港医疗改革的蓝图。
这也是叶晴和杨逸韬斗得死去活来的真正原因——
被他们影响,甚至决定着的,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人命。
两人的想法各有长处。
杨逸韬的草案,能解罕见病人的燃眉之急。
叶晴的方法更彻底,有了生产权就有了议价权,多少钱卖给病人就能自主决定。
但两个都并非完美周到。
纳入名册,意味着挪用大多数人的救命钱,去挽救一小撮人。
研发药物烧钱且耗时久,病人未必能等到。而且,低价出售是否会打击药商研发的积极性?
两种方案背后,都不可避免地对生命进行了量化估值。
如何取舍?
争论我们见过太多。
公共领域本身就很复杂。
这种复杂性,注定了政策的制定从来不能十全十美。
没办法了吗?
我们当然可以不断摸索,哪怕只能无限趋近那个完美值。
但前提是,包容不同的意见。
允许争。
甚至斗。
回到前面的海报和提问。
一山能容二虎吗?
公共政策领域,一山能容二虎,也必须容得下二虎。
所以二人针锋相对。
所以他们的内斗权谋,才显得无比重要和必要。
只有不断地争论、推翻、论证和实验。
才能寻求一个符合更多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