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伙子的行事方法,不符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就想意味深长的教育两句:" 你还是太年轻,什么都不懂,等你到了我这个岁数,绝对会后悔的。"
看到小姑娘穿裙子、短裤,又忍不住叹口气叮嘱:" 谁家正经小姑娘这么穿。"
▲传谣不是传谣,是 " 叔叔看见小孩子有出息 ",北大韦东奕被莫名 " 造神 " 事件后,有人如是说
小到对别人妆发随意的点评,大到对时事大事慷慨激昂的观点输出,全知全能又不可侵犯。
随时随地,张嘴就来,自己当真不够,还让别人也当真," 形而上学的爹 " 大抵如此。
早期 " 爹味 " 代表吕轻侯:允许你进门当妾,你好好努力吧。
事实上,许多时候 " 爹味 " 强调的不是男性。
甚至已经无关性别、年龄、身份,而是 " 一家之主 " 的绝对权威和不容反抗,以及传统家长制下那套简单粗暴的行事观念——
他人是幼稚的,自己是成熟的;他人是矮化的,自己是不容置疑的。
/ " 禁止随地大小爹 " /
网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一度十分流行:" 禁止随地大小爹。"
人们为什么如此讨厌 " 爹味 " 发言?
从本质上来说,爹味的核心,或许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泛滥的话语权力投射。
▲因为后期 " 爹味 " 满满而被吐槽的顾千帆 图源:《梦华录》
泛滥,在于边界的模糊。
互联网导师们对自己的能力边界认识不清,过于自信,这支撑,便能永远找到适合的角度,站在制高点上。
科学讲不过就讲道德,道德讲不过就讲伦理。伦理要是还讲不过,就摆出一副老姿态,只要你敢反驳,就是经验不足、不尊重长辈。
" 你吃过的饭还没我吃过的盐多。"
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谁都没有粗暴干涉、傲慢指责的权利。
至于 " 权力 " 的投射,则往往是一种强行卖弄和输出。
" 禁止反驳,反驳就是你错。"
不在乎对方的情绪,不强调信息的沟通。
只是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力投射,在任何事情上都热爱横插一嘴。
▲举个栗子
至于这种表达,是否能真的对人有帮助,并不重要。
我们对于 " 爹味 " 的不适感也正来源于此:TA 什么都没有做,但是 TA 却好像比谁都懂,比谁嗓门都要高。
面对 " 爹味 " 的指责,有人会觉得委屈:我明明是好意,我只是想给出建议。
真的是这样吗?不妨在 " 释放好意 " 之前先问问自己——
第一,自己是否有资格、有能力给出建议、指点和贬低?
看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承认自己不懂和不可以,真的不丢人。
第二,有没有放下对权威的潜层渴望。
你的出发点究竟是输出观点、发泄自己、彰显 " 指点江山 " 的地位,还是真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而不是 " 你抗压能力这么差怎么能行 "
第三,对方是否真的需要。
在看见别人之前,先看到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控制欲,转变成对他人的搅扰。
当然,一切还可以有更加直接的解决方案。
记住那句 " 上个网而已,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不任意插手别人的人生,或许可以解决 99% 的问题。
本文转自网易文创旗下公众号 " 槽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