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琪(韩沛颖饰)。
她就是引言中提到的那位。
出身中产家庭,母亲关系甚广、家底丰厚,随便就能给孩子安排当地话剧院工作。
但资质平平的她,偏偏拥有一个话剧演员梦,希望能在北京圆梦,结果却与心仪剧院失之交臂。
扒叔认为,编剧这么写邓小琪,主要是用来隐喻现实与梦想的距离。
梦碎后,该继续坚持还是转换赛道重新出发,这是她留给观众的反思议题。
邓小琪身上还有一个隐藏话题。
即,孩子要不要动用父母的社会资源。
明明靠着母亲的人脉关系,她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轻轻松松的生活。
放着别人 " 可望而不可及 " 的资源不利用,到底是浪费还是正直呢?
这个话题,编剧讲的很隐晦,但也非常现实。
江天昊(姜冠南饰)。
他的处境,跟以上三位都不同。
早早知道不是读书料,转而开店自己当老板。
不料,因为经营问题和市场环境,导致咖啡店被迫转手。
他面临的问题,更多来自于创业挫折和迷茫的人生方向。
说到这里,你就能明白,第二季为啥换风格了。
它要讲的是主角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抉择、心态转变以及情感关系的微妙变化
四个角色,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际遇。
除了抑郁症和演员梦之外,主角遭遇的其他状况,大多数毕业生也都会经历到。
这也是第二季,为啥看起来会更压抑和沉闷的原因。
而且,迈入社会后的变数,也冲击着四人之间的友情。
他们的关系,还能完好如初吗?
这个问题,成为了第二季最牵动人心的地方。
前八集看下来,这剧 80% 的时间都在讲四位主角的心态变化。
其余的 20%,用来提了一嘴林妙妙母亲的中年危机。
51 岁的职场女性,工作不受重视、身体也出现更年期信号,脾气暴躁、易怒。
她试图找到方法破局,收获健康稳定的心态。
这条线出发点不错,但编剧讲的比较潦草,铺垫了大量对于更年期的刻板印象。效果牵强,不如不讲。
整体看下来,《少年派 2》算中规中矩的作品。
优点在于,编剧触及的社会议题,相对具有写实性。
缺点在于,该剧节奏既慢又散,叙事重点模糊不清晰。
别看扒叔写得有条有理,那都是看完 8 集后列罗了各种线索,仔细梳理后的结论。
除此之外,该剧还有一个问题。
即邓小琪的演员梦。
在一部号称接地气的现实剧集里,花那么大篇幅,去讲述一个不愁吃喝与退路的中产子女,如何执着演员梦,并以此来展示年轻人对梦想的坚守和付出。
这种刻画,真的具备普世性和代表性吗?
它足以代表,当代年轻人追梦的群像吗?
进一步来说,中产子女闯娱乐圈的角色设定,已经是国产奋斗剧的老套路了。
是不是中产家庭的孩子,不出国留学、不当演员、不做歌手、不成为导演就没退路了?
这种带有阶级色彩的设定,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还有必要去剖析和称赞吗?
再进一步来说,娱乐圈早就跟老百姓的认识,形成了一种割裂感。
微博热搜上,动不动就是明星丑闻。
电视剧里,又都在讲述成名的美好与励志。
为什么现实与影视作品,会有这种割裂感?根源在哪儿?
编剧敢把割裂感交代清楚,再去写逐梦演艺圈的少男少女也不迟。
说到底,邓小琪这个角色,拉低了整部剧的现实质感,把剧情变得没那么真实可信。
而且,这个问题并不是国产剧首次出现了。
它不是《少年派 2》的问题,也不是这一个编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