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介绍,自己当初去金曲奖领奖时,刚坐在台下,本来因为有喜欢的音乐人在,特激动。杜凯来了一句,现在起,他们都是你的同事了。
从此,刘恋的职场惯性,让她不由得开始分析 " 同事 " 们的歌曲特点,导致歌都不能好好听。
不仅走到哪哪就是职场,后来,刘恋还分享,自己似乎已经适应了刚接受完前台的掌声后,又得下台赶 PPT、随时准备和客户沟通的生活,这种 " 分岔 ",给了她一种不确定的美好。
但与此同时,她还能身为职场中层管理,对自己的年龄焦虑和女性议题,一齐做出讨论。比如,刘恋曾在采访中感叹时间流逝,担心到了 30+ 的年纪,自己的体能和灵感是否还能跟上。
她又结合起,身边 " 从事广告业的女性有很多、但老大大多都是男性 " 的状况,探讨女性是否因为家庭责任或社会期待,无法像男性那样,做一个浪漫的 " 浪子 ",以此保持充沛的创造力?
▲刘恋
不过这位事业各方面开花的成功女性,话说多了,也难免有翻车的时候。
6 月底,有人爆出刘恋 2019 年在豆瓣评价,房思琪是文艺病,引起舆论风波。
房思琪,是作家林奕含所著《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主人公,她在 13 岁时被老师诱奸,无法接受她热爱的艺术非常痛苦。而现实里,2017 年 4 月,作家林奕含因不堪抑郁症的折磨在家中自缢身亡,这是她生前留下的唯一长篇小说。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本作家被生活施虐、再施虐到文字上的小说。
而刘恋则能把房思琪的痛苦,称作是文艺病,被不少网友翻出,说她所谓的有才背后,其实是利己主义、本性冷漠?得了 " 精英病 "?
▲刘恋豆瓣账号书评
网友的意思是,正如,现在居然都有教授说解决穷困的方法是,利用业余跑跑网约车或者把空房子租出去;经济学家陈浩亦说,中国家庭谁家没个 50 万?人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往往逃不出自己脑海的认知," 何不食肉糜?"
尽管也有很多人觉得,对待文艺作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理性讨论,为何看到异议就乱棍打死?
但最后,刘恋没有正式回应 " 书评翻车 " 这件事,但她的豆瓣主页现已无法被陌生人查看。
偶尔,会有一些喜欢她的网友惋惜,经此风波,刘恋本来鲜活立体的形象,逐渐被压扁平。
/ 精英女性挤娱乐圈,
为什么红起来的只有她?/
其实,这两年精英女性走进娱乐圈的事情不少。近期舆论影响比较大的就有:
理科裸分 669 分、后参加《创造营 2020》的北大状元李丞汐:学韩语出身,裸辞北漂当演员,无房无车、终回到家乡、想在 32 岁裸婚的北大校花彭高唱。
以及,毕业于常青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曾就职于 " 四大 " 之一的普华永道,被一些网友称为现实版唐晶、现在在跑龙套的,前金融女邵逸凡。
这些女孩都是名校出身的职场女性,也有年纪更小、更 " 孤注一掷 " 投身于演艺事业的人,为什么大多数仍不为人所知,红的只有一个刘恋?
她们落败的原因是,身上斜杠青年的标签不够多?还是,女性只有在 30+ 后,由智慧主导的美丽,才更能让人看见?
又或许再问深一点,如果说娱乐圈没有名校神话?
▲从左到右,李丞汐、彭高唱、邵逸凡
刘恋自己曾经回答的一句话,或许能够来解释这件事。
之前,当媒体问到,如果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产品,觉得专属卖点是什么时,刘恋脱口而出的是 " 我的稀缺性 "。这句话,透露颇多。
如果把娱乐圈当做一个特殊职场来看,一个求职者如若了解自己的独特优势,并能用过往经验,将现阶段工作需求衔接起来,定能如鱼得水。
我相信李丞汐、彭高唱、邵逸凡等人进入娱乐圈时,也享受过名校在这个职场 " 稀缺 " 的福利。但这种稀缺性只能帮她们进门,进门之后呢?
和其他普通女孩们一样,要面对的问题都来了。
鉴于演艺圈工种特殊,各方面能力发展持平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有某个异常突出的点,彰显个人 IP、不至于泯然于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