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影响演员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对情感的得当表达。
更严重的是,就连文戏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替身。
以时间不够为理由,很多远景、特写镜头,都可以交给替身。
不像港片辉煌时期,元华、钱嘉乐等「武替」也有不小知名度,也能以过硬的实力和演员平起平坐,最终自己也打下一片天地。
如今很多年轻演员的替身,完全是默默无闻的工具人,接手主演不屑于拍的镜头。
发展到极端的,更有抠图、换脸等离谱操作。
演员的门槛降低,可替代性增强。
整个市场向资本严重倾斜。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下好莱坞为何造不出新巨星。
去年上映的《混沌行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两位主演分别是漫威捧出来的荷兰弟,和星战捧出来的黛西 · 雷德利。
成本高达 1.25 亿美元,然而,全球票房仅 2600 万。
口碑更是扑街,各大平台打出不及格。
外媒直言「比起明星,观众更在乎 IP」。
电影票房越来越依赖于 IP、资本。
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影坛新星,几乎绝迹。
从拼命三郎到技术托底。
动作片演员的改变,只是行业变化的一小部分。
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影视环境的今非昔比,演员个人魅力的消减,必然还有资金、运作周期等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
但时隔几十年后,阿汤哥依然一呼百应的影响力。
其实正说明了在快餐化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拼命三郎。
不只是表面上敢于亲自上阵,受伤受苦的胆量。
更重要的是愿意为角色牺牲一切的敬业精神。
在所选择的领域能做到极致的职业追求。
片酬榜单上的其他几个演员,也和阿汤哥一样实至名归。
即使不在动作片里搏命,敬业的态度却并无二致。
至今被很多中国观众记得,也正是因为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电影角色。
小李子以神颜扬名,后来不断拓宽戏路,不惜自毁形象。
其实也是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演艺极限。
史皇在银幕上给观众留下的积极、正面又极具感染力的形象,离不开他对角色的精心打磨。
无论插科打诨,还是似水温情,都演绎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所以在主流商业大片中,他几乎很少失手。
虽说票房并非衡量演员的唯一标准,但也不可否认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观众的认可度。
只有在之前的作品中积攒了足够多的信赖,才会因为一个演员就选择一部电影。
可如今,这样的演员越来越少了。
偶像包袱越来越重,角色适配性不断遭吐槽。
个人扛起票房的电影也越来越少,为了收割票房的拼盘电影大行其道。
尤其在粉丝经济的作用下,整个影视生态都变得畸形。
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
很多出道即巅峰的演员,安享着流量的红利,放弃了能力的打磨,失去了对作品的精耕细作。
却又占据顶流的位置,坐享各种资源,让真正有能力、肯实干的底层演员迟迟难以出头。
最终结果就是,演员发挥不稳,影片受干扰因素过多,票房成了一门玄学。
像汤姆 · 克鲁斯、成龙这种,既有票房号召力,又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国民偶像已经绝迹。
连偶像这个词本身,似乎都成了实力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