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考验的是积淀。
迅速组织歌词的能力,是长期读书,写文案、写歌词训练出来的。
而即使紧张到大脑空白,也能保持镇定、清醒,靠的是过硬的心理素质、想赢的冲动,以及抓住机会拼一把的野心。
说白了,她是个考试、评测、应付突发情况的好苗子。
在极限处境下,还能有效权衡利弊,迅速找出最优方案。
这样的刘恋,无疑是适合长战娱乐圈的。
但,艺术方面呢?
或者说,她的艺术道路是否也走得长久?
这我倒不敢打包票。
诚如她对《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评价,她与"房思琪们",显然是有壁的两种人。
她没有迷信。
也绝不会让自己陷入迷信。
北大毕业、入职大公司,做了自己想做的广告工作,还做到了高管。
公司很开明,支持她的音乐梦想,她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当乐队主唱,参加节目,到处巡演,在不同身份、不同状态之间切换自如。
可以说,刘恋的妙处在于,活成了普通人羡慕的样子,同时又没有住在天花板上。
她比"可成为"高一些,又不至于特别到让人担忧。
她的生活充满某种秩序感,这跟她理性至上的性格有关。
理性的人想事情不会绝对化。
做事不会走极端,在选择面前往往倾向于一个折衷的方案。
大学毕业时,刘恋放弃去深圳读研的机会,选择留在北京和杜凯继续玩乐队。
但和杜凯全职搞音乐,毕业即失业的纯粹理想主义选择不同,刘恋选择了以工作养爱好。
在叛逆和安稳、理想和现实、自由和规则之间,做了兼容和折衷。
但折衷,却也不会委屈自己,在可控的范围内,保持生活的圆融状态。
工作不算是她讨厌的,甚至算实现了梦想——高中就想做广告,北大新传还是她大学的第一志愿。
来源 | 《人物》
工作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相补充。
她从写文案与写歌词之间找到了共通之处——
二者写的都是一种表象,内在是你的洞察,你需要写的是一个别人经历过,有过类似感觉,却还没被总结成一段具体文字的东西。
工作的价值和成就感,可以弥补她在音乐上的受挫。
广告人不断吸收新鲜事物,保持创造力的心态,也能刺激她的音乐灵感。
而爵士乐的慵懒、调侃,也反哺她的个性。
使她不至于呆板无趣。
反而,杜凯说刘恋生活中很牙尖,刘恋也说自己喜欢阴阳怪气,跟《婚礼》的歌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