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又突然从像眉姐姐,升级成了有成毅的应渊有"贾宝玉既视感"。
又是贾宝玉,又是沈眉庄,到底像谁,你们能不能商量好了再出来说话?
除了都是男的,这俩角色有一毛钱的相似度吗。
真是路过的蚂蚁都要说一声离谱的程度!
当一部作品,关联上了文学母题、社会议题、象征性人物,就像镀了一圈金边。
然而,细品一下,之所以采取这种越级碰瓷的骗术。
恰恰反应了他们对故事本身的心虚。
戳破高大上假大空的价值巨泡,往里头一看,连故事都讲不好。
从P图,到画饼,再到编"学术"小作文。
相信大家也发现了——
其实,安利者对这些作品真实的质量,门儿清。
所以才要用到诈骗,美化拔高。
由此可推,诈骗式安利背后隐藏的真正的动机是啥?
是粉丝为了推广自家哥哥姐姐的作品。
是粉丝不能接受自己喜欢的人不被别人关注。
是粉丝不愿相信自己偶像的作品会不好看。
安利的源头,不在于作品,而在于演作品的人。
因为人好看,所以作品一定好看。
哪怕不好看,也要硬编理由说它好看。
而我们这些普通网民愤怒的点又在哪里?
是这种虚假的声音,早已形成规模和常态。
让真正的声音,遭到淹没。
归根到底。
铺天盖地的诈骗式安利。
只是近年来粉圈话语侵占公共空间的又一实例而已。
和以往的控评、彩虹屁、捂嘴路人等种种行为一样。
它越过了个人自由的边界,入侵了他人的领域。
挤占了普通人的话语表达,让本该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充满了噪声。
在这个过程中,安利这一行为早已变味。
安利,原本是指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分享、推荐给别人。
可是,当卖安利的人都心知肚明,这个东西没那么好。
安利这一动作,就沦为资本宣传艺人和作品的工具。
然而,可悲的是。
一些人坚信这种话语权的争夺,可以为自家偶像带来更多选择的权力。
实际上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图源:青年记者杂志《"饭圈"的话语权之困》
看看诈骗式安利如今的境地——
声量是够高了。
却使得人们无法再参考、信任。
只留下安利的人,在"爆剧"的美梦中长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