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刘奕君变成 " 叔圈天菜 ",可不仅仅因为角色和性张力。
细究之下,还有一点:淡然。
戏里眼神动作都 " 蛊 " 人的刘奕君,生活里除了运动以外,无非是喝茶看书,写写毛笔字。
他有一个固定演完戏会去的私人据点——问渠书院,那是他做古琴的朋友开的工作室。
刘奕君常常在这里拉上写书法的、画古画的朋友聊闲天,让自己 " 还魂 "。
刘奕君带鲁豫去往问渠书院
他还热衷拍照。
闲下来便拿着相机走街串巷,在《向往的生活》里相机不离手。
和杨蓉合作拍《大山的女儿》,拍戏间隙他拿着相机拍个不停。
图源:新浪微博
戏杀青了,杨蓉晒在微博上的几张颇有感觉的照片,也是出自刘奕君之手。
偶尔还露出一些可爱,何老师说:" 我们忙着和黄老师聊天,刘奕君忙着和小 O 聊天。"
他总在自己的节奏里。
这种淡然并非古板,而是温和又从容地投身在真切的当下中。
和刘奕君一样,其他的叔圈顶流们似乎也多是如此。
金城武曾说,他的梦想就是去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平平淡淡地生活。
潘粤明热衷于收藏,画画、写书法都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
李健不用智能手机,也不买房,坚持丁克,与妻子过着神仙眷侣的日子。
叔圈顶流们的迷人之处,有很多:
一个色气的荷尔蒙瞬间;
一个让人恨之怜之、爱之哀之的角色;
一份把曾经的失意轻妙化柔的淡然;
一种气定神闲的逍遥;
......
这些亮眼的碎片投射在一个人身上,所带来的那种丰富,才是他们迷人的原因。
当然,这些特质中年女艺人一样拥有。
稍晚叔圈几年的《浪姐》,热度高居不下,源于姐姐们自身的魅力。
细想之下,从叔圈到姐学,我们对这些中年明星的喜欢,是同一种逻辑——
是一种反叛,对偶像的反叛。
放眼内娱,流量演戏仿佛 AI 换脸,糊咖未红先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太多。
罗翔谈及偶像时分析说:" 人不需要偶像,但人需要榜样。"
" 人做的偶像,人偶,相当于玩具一样,他是不可能承受你对无限完美的投射的。他的崩盘,是必然的。"
人偶归根结底是个空空的壳,经不起端详。
而 " 榜样 " 是木字旁的,木头可以复制。
木头的前身是树。
而在腐朽之前,树木已经自顾自向下扎根、向上伸展数十年。
中年艺人正是如此。
他们像大树一样,历时多年扎根。
用生活磨砺的厚重作土壤,活在当下的本真为阳光。
在地底缓慢绵延出根系,然后拔节而出一片蓬勃。
都说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而他们这样的树木,风霜是洗礼,而非摧残。
风雨击不倒,时间筛不走。
无惧岁月,肆意到底。
愿你我都能如 " 叔圈顶流 " 一般,拥有不被风浪侵蚀的生命力。 她刊
监制 - 她姐
作者 - 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