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脱离剧本,带来 " 精彩 " 的同时,也必然意味着 " 幻想 " 破碎。
在节目不可控的另一面,各种糟心事,和我们现实感情生活没什么两样。
前些年里,相亲综艺称霸市场,观众喜欢看男女嘉宾把自身条件和择偶目标摆在台面上,速战速决地双向选择。
图源《非诚勿扰》
那时人们的 " 嗨点 " 是,应该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
如今的恋爱综艺,则升级了许多。
精心营造的浪漫环境、条件优异的节目嘉宾,环节上更是设置诸多 " 制造心动 " 的游戏和聚会。
给足嘉宾足够的相处时间之后,才进行下一环节。
作为恋综观察嘉宾的阿娇,也十分享受这种 " 看客 " 的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越是增加,恋综带来的 " 小确幸 " 就越显得甜蜜。
除了嘉宾自身的性格特点,节目中被无限放大的是细节与沟通。
他们总能让人找到自己和身边朋友的影子,或是投射出理想中的自己谈恋爱的样子。
恋综的另一面,由明星嘉宾进行补充
在节目组的情节设定下," 命运 " 让看似般配或不配的两人,在日常相处的细节里触碰到了彼此的共同频率,发展出他人无法融入的节奏和旋律。
有时,这样的频率从开始就对味;
有时,男女嘉宾需要多次试错才能碰到意外聊得来的那个人。
恋综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爱情偶像剧,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展现给我们的是看爱情纯粹、浪漫、炙热的一面。
嘉宾们短短几日的相处,经过节目组的精心剪辑,浓缩成一部微型真人偶像剧。
每一对被包装过的嘉宾情侣,都仿佛天作之合般的 " 完美恋人 "。
然而人类情感何其复杂,离开网络营造的平面表象,很难用简单的标签定性。
合适与不合适,喜欢与不喜欢,各种考量交织在一起,一段亲密关系会被很多因素同时影响。
没有综艺留下的悬念,没有提前设定好的脚本,实际的爱情比起偶像剧式的综艺,少了很多美感,也少了很多可控性。
期待爱情的年轻人,在节目中通过蛛丝马迹分析嘉宾心理,来证明自己在情感中的判断力。
这种把恋综当恋爱补习班的心态,何尝不是在借着别人看清自己呢?
毕竟,爱情从来不是完美的情感,更不是偶像剧。
长久健康的亲密关系,不是几句情话就能甜到永久的,中间还有可能痛苦的磨合,可能委屈的忍耐,可能很容易落空的期待 ……
图源《心动的信号》
恋综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人看到在不同情况下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视角和态度。
恋爱这门课,恋综很难讲得透彻,真正的爱要用真心维护。
这份代餐最大的意义或许是让我们明白,比起相处,相爱本应是简单许多的事。
结果永远无法预料,那倒不如放手开始,享受过程。
不必畏惧,勇敢去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