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程又青
台剧支棱起来了是近两年来大家的共识。从讨论人性和法律的《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 9.4 分)、女性成长的《俗女养成记》(豆瓣 9.2 分)、到烧脑感人的《想见你》(豆瓣 9.2 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让台剧有了爆发的趋势。
今年播出的《火神的眼泪》《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也在豆瓣上收获了 9 分以上的高分,而林心如当制片人的《华灯初上》更是引发了不少关于女性、特殊职业等社会议题的讨论,第二季也将在本月 30 号播出。
从 2001 年到 2011 年,台剧经历了风靡亚洲的 " 黄金十年 "。那是台湾偶像剧的爆发期,催生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偶像明星。《流星花园》、《恶魔在身边》、《薰衣草》、《王子变青蛙》、《爱情魔发师》……这些梦幻的偶像剧曾经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到了 2011 年左右,在动辄上千万和上亿成本的大陆剧面前,台湾偶像剧的服化道和画面质量被吊打。内地也出现了《甄嬛传》、《步步惊心》等优质的剧集,稍显低幼和不太精致的台湾偶像剧逐渐失去内地市场。
2018 年前后,低谷了一段时间的台剧开始出现不少精品制作,文化输出也从原本单一的偶像剧开始像现实题材靠拢,题材越来越丰富,尺度越来越大胆,倒是让台剧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向市场发出信号:台剧又行了。
从梦幻到现实
《流星花园》算是台湾偶像剧黄金十年的开端,也是开启了万千少女玛丽苏之门的钥匙,时隔多年芒果台翻拍的《一起来看流星雨》仍然俘获了不少粉丝。
之后《薰衣草》《爱情魔发师》《终极一班》《恶魔在身边》《命中注定我爱你》等偶像剧呈井喷式的爆发,这些作品无一例外的俊男美女,不管人设如何改变,清一色的都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那个时候内地还没有这么场景唯美、故事梦幻的偶像剧,台湾偶像剧的出现满足了很多观众青春期的梦幻想象。
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总在成长,慢慢的观众的需求开始改变了。在台湾偶像剧略显式微的 2011 年,虽然那年台湾偶像剧产出数量史上首次超过 30 部,但收视冠军是讲述 30 岁女性爱情和成长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初老症是那一年的热词,观众开始默默抛弃传统意义上的玛丽苏和梦幻剧情了。
至此之后的几年,台剧还在原地打转,没能逃脱出玛丽苏的范围。不过期间也有像《一把青》(豆瓣 9.3 分)这样区别于传统偶像剧的精品剧出现,这部剧不仅仅是简单的男欢女爱,也是在特殊背景下的人文和历史的交替。到了《荼蘼》(豆瓣 8.5 分),台剧开始关注更多的社会现实,关注女性在社会和选择上的困境。一直在追逐和引领梦幻的台剧,开始缓缓降落地面了。
这几年的精品台剧几乎都在讨论社会议题和人性。《我们与恶的距离》开始探讨媒体和人性的关系、《俗女养成记》里快 40 的女性如何真实的面对这个社会、《做工的人》聚焦 " 做工 " 这群小人物身上,关注最底层的生活。在内地剧还在古早玛丽苏偶像剧和古偶里沉沦的时候,至少在题材上,台剧还是先行一步了。
人性的胜利
早在《蜗居》开始,内地在现实题材的作品上是早有涉猎的,只不过随着内娱整个环境的变化,现实题材的作品在市场占有率上总是敌不过偶像剧的声量,不过从当年《人民的名义》爆火来看,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和探讨人性的作品还是非常喜欢的。
对人性的探讨恰恰是这几年台剧的专长,除了题材之外,这几年的台剧也非常的敢拍。
比如去年的《谁是被害者》就凭借大尺度的剧情直接炸了。不仅开播当日便登上了网飞中国台湾地区点击量第一的位置,豆瓣上还拿下了最终 8.0 的评分。
今年播出的《逆局》也是如此,很少见过一部华语剧,会出现这么多血腥高能场面。不仅仅因为它尺度大够刺激,更因为它够真实,针砭时弊。很多细节映射了充满潜规则的社会现实,使得电视剧的可看性变得更高。
对于女性现状的讨论也是近来台剧一个重点题材。《俗女养成记》讲述的是一个将近四十岁大龄剩女的故事,距离没有给女主角配上小鲜肉,而是真实的讲述了生活中的一地鸡毛,用诙谐的方式解构了女性的中年窘境,看起来又好笑又好哭。还在剧中大张旗鼓地主张新独立女性的思想。做出了大量反叛传统观念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