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的魔改翻车,让 IP 改编几乎成为 " 烂剧 " 的代名词。
然而,IP 改编一定会是败笔吗?
也不尽然。
1993 年,《霸王别姬》拿下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成为华语影坛当之无愧的第一。
背后的辛苦,除了大家都知晓的陈凯歌、张国荣、巩俐之外,还有一个名字,少有人记得——编剧芦苇。
从李碧华的世俗言情,改到宏大历史下的悲情反思,最大化的提升了故事的格局。
而为了更好地进行这种再创造,芦苇做了好几页纸的人物小传、研究了大量的京剧资料,看了整整两大箱子书,更是坚持用 " 普世价值观和人道主义来塑造人物 "。
陈凯歌与芦苇
他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
" 人物决定结果,而不是结果决定人物。人物是最中心的,它来决定结构。你对人物越了解,你的戏越好写。一般你的戏写不下去了,就是你对人物不太了解,这是一般的规律。"
也正是这样的改编之下,才制作出如此精良的电影艺术作品。
无独有偶,开播十一年的《甄嬛传》,时至今日仍是不少观众的下饭剧,即便台词都快背全了,再看也还是觉得精彩。
这样好的剧情,同样改编自网文小说,然而第一人称的 " 矫情 " 写法、深陷抄袭风波的原著剧情,让小说在二创之初并不被看好。
但改编之后,不仅一跃成为宫斗剧天花板,更把爱情、友情、后宫权谋、女性成长等等议题表现得极为深刻。
这些优秀文艺作品的存在,证明了原著与改编,是可以相得益彰,共同成就经典的。
放眼望去,海外市场上佳作频出,也来自他们对于编剧的尊重。
编剧中心制的韩国,模式是 " 边写边拍边播 ",合理高效的工作机制下,编剧往往拥有最高话语权,掌握着一部剧的生杀荣辱。
而国内没有分级制度、采用的也是传统购剧模式,全部拍完之后才上映。
众多 S+ 项目,强调 IP、强调主演,强调动辄几亿的特效和看起来很高级的服化道。
唯独,轻视了剧集本身。
归根结底,这不是创作问题,也不是内容问题,而是市场问题。
不是没有会改编的编剧,而是如今浮躁的国产影视市场不再需要这样的编剧。
以市场为导向的定制化生产内容,让行业内的权利生态被全盘改写,资本片面追求快投入高收益;
也让所有的剧情都千篇一律,沦为同质化的恋爱戏码。
无脑发糖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可预见的收益也最大。
所以不管什么剧,最后都变成了谈恋爱的剧。
大家似乎都忘了,故事,才是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核心。
所以即便每年都那么多的影视作品上线,能够成为经典的,却凤毛麟角。
砸了好故事牌子的,却数不胜数。
《天才基本法》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