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条电影
引子
最近,赶上香港回归 25 周年办的各路影展,在大银幕重看了好多老港片。
半个多月,近十部老片看下来,除了过瘾,心里也还是挺感慨的。
我们总时不时怀念香港电影,怀念那些依然活跃、或已然故去的面孔们曾经的风华绝代。很多时候,这种怀念甚至透出些强迫症式的自我感动,尤其在看诸如《倩女幽魂》《青蛇》时,那些如今看来土得掉渣的视效,也的确显露出被时间冲刷后的过时与陈旧。
但我们仍是怀念。
连带着,最近这两部港产新片,《神探大战》和《明日战记》,说老实话,我也都看得颇为享受。
某种程度上,它们和那些几十年前的老港片,有着一致的精神内核。
说说刚上的这部《明日战记》。
我个人,是很喜欢的,原因后面说。但整体看,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很可能只是中规中矩。
尤其,当这种中规中矩,和古天乐所谓 " 十年磨一剑 " 的心血付出,和华语电影人追逐科幻梦想这些大词摆在一起,就更显出些许尴尬。
其实,大可不必。
1.
生命力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神探大战》让很多人又想起这句对港片的经典八字总结。我想说的是,我们爱港片,我们怀念港片,但我们真正热爱的,是过火与癫狂背后,香港电影人身上无限澎湃的生命力。
那是真正旺盛的、自由的、不吐不快的生命力啊。
不止是少数经典,80、90 年代的港片,哪怕剧本稀烂,哪怕预算可怜,也总能从演员表演和桥段设计中,感受到一种全然没心没肺、甚至满不在乎享受其中的生命力。
这生命力,或许和那个欣欣向荣的时代相依共存,作为黄金时代的附属品,是独属于当时、如今只能感慨羡慕的历史产物。
所以,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何观看《明日战记》的这 100 分钟,对我而言是一段足够享受的时光。
因为那份生命力,我又一次感受到了。
你可以把这生命力,理解为科幻迷古天乐,誓要拍一部本港团队制作的硬核科幻电影的决心。但终究,态度不能当饭吃,决心也换不来真金白银的票房。
真正惊到我的,或者说超出预期的,是古天乐真的做出了一部实打实的、特效量大到吓人、细节质感都有兼顾到的科幻电影。
小的地方,体现在电影中的战士机甲和战斗机甲,各种骨骼关节和作战模式,包括机甲背包的喷射设计,镜头都交代地很清楚,动作逻辑这方面,是严谨的。
大的部分,就是那几段连场打戏了。
开头的空战行动,中段连续的维多利亚医院逃生、废弃大楼跑酷和高架桥追逐,再到结尾的决一死战。
这是一部完全用动作逻辑串联起来的电影,所以,能否沉浸进去享受那几场重头打戏,决定了你最后走出影院是怎样的观感。
至少在我这,打戏的质感、设计和紧张程度,不输好莱坞。
这也正是我感叹的那份香港电影的生命力:
古天乐,你还真说到,做到了。
另外,再多说一句故事。
对《神探大战》,我看到有很多对剧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隐喻表达。相较之下,《明日战记》的故事就简单粗暴许多,但它的一个基础设定还是很有意思,或者说,内地电影人是绝对不会这么写的。
电影的科幻背景,是逐渐崩坏的地球,为了阻断污染的空气与恶劣的环境,人类建造了天幕。一颗陨石击破天幕,带来了外星植物与变异虫怪,但同时这些天外魔花却也能显著改善空气质量。
电影的核心逻辑,就是冲破张家辉代表的天幕独裁统治,将魔花变废为宝,拯救香港。再具体一点,则是主角这群边缘人,如何在敌人和权力共同营造的漩涡中求得生存的自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