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这位网友的评论受到许多人的反驳。
她又接着说:
" 破防什么?我也没说必胜客很便宜,我就是经常吃怎么了?别乞讨了。"
一条回忆往事的微博,换来这么居高临下的嫌弃和鄙视。
她可能不知道,昨天一个在肯德基装睡的爸爸才刚刚上了热搜。
他第一次带自己的孩子去吃肯德基,点了两个套餐赶上自己白天干活的工钱。
女儿问爸爸吃吗,爸爸想省点钱摇了摇头。
或许是不想被别人注意,刚一坐下爸爸就开始睡觉。
但女儿发现,平常睡觉都会打呼的爸爸,今天没有打呼。
爸爸时不时又会起来,问她们够不够吃。
这位父亲的做法,令人心酸。
在中低收入人群占比更大的中国,这样的人不会是个例。
但他们往往像隐藏在夹缝中的青苔,不被看见,不被在意。
有位导演说:生命的尊贵,在人海里,在那些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人们中间。
那些在人间烟火中翻腾的小人物就是这样。
吃过太多苦,也尝过一点甜。
没有大新闻,很少人关心。
曲折辗转,不过谋生。
掩盖,会让世界变得更好吗?
比起没看见苦难的人,这群想办法掩盖苦难的人更令人发指。
贾樟柯曾在书中写过一段经历。
那时,他拍摄的纪录片《海上传奇》在某电影节上放映。
纪录片还原了签订《南京条约》后,上海的时代变迁。
但放映后,一个年轻人问道:
" 你为什么拍这样脏兮兮的上海,拍这些有政治色彩的人,给西方人看呢?"
贾樟柯说:
" 我在拍上海的某个侧面,上海除了浦东、淮海路之外,还有苏州河两岸密集的工业区,还有南市那些狭小的弄堂,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上海就是这个样子。"
年轻人突然愤怒起来:
" 你有没有考虑,外国人看到,会影响他们对上海、对中国的印象,甚至影响外国人对中国投资的信心?"
贾樟柯听完很生气:
" 就为了那些投资,为了外国人怎么看中国,我们就忽视一种真实的存在吗?
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很多人依旧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难道我们可以无视吗?"
这位年轻人却轻蔑一笑:
" 是啊!为了祖国的尊严,我们当然不应该描述那些人的情况。"
贾樟柯被年轻人的话惊成了傻子。
因为那个内心虚幻的尊严,去掩盖活生生的人。
她把这个叫做 " 维护祖国的尊严 ",太讽刺了。
这还没完。
在拍摄了许多反应现实的作品后,贾樟柯被某些人说成:
" 靠丑化中国,拿国际奖。"
可是,看看历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
《无依之地》讲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中的底层人;
《寄生虫》讲的是韩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绿皮书》讲的是美国种族歧视 ……
这些作品,哪一个不是反映了各个国家的社会真实存在现实。
同样受到这种批评的还有莫言。
莫言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都与乡村有关。
然而,这些大量反应乡村真实状况和变迁的作品,却被人批成:
" 很丢中国人的脸。"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每个真正读过,并且深刻理解这些作品的人都无法认同这个观点。
那些故事,的确生长于草莽和土地之间,粗糙、凋敝。
但仅仅因为它不够漂亮,就要被忽视,被掩藏吗?!
更何况,在这些乡土作品中,比看似丑陋的表象更本质的是那个时代人民的坚韧,是即便如此艰难,依旧坚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