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强颜欢笑的;
有心里暗暗说 " 垃圾 " 的;
也有不知道对方在干嘛的。
就算是一边看着参赛选手在上台演出。
也不耽误台下的吐槽。
撕得好,撕得再狠些。
甚至,当一位曾经登上百大 Dj 榜单的选手出现在节目现场时。
直接就有选手吐槽——
" 这个排行就是骗外行。"
" 拿出百大 DJ 这事儿来,你就是已经输给金钱了。"
对参赛选手,毫不留情。
对评审也没留多少面子。
作为年轻歌手,从小就以电子音乐为音乐制作、演唱方向的刘柏辛,在电音圈子里备受关注。
开场就被挂在墙上的 " 电音小子 " 评价她:电音浓度 90%。
而音乐剧演员的阿云嘎,与电音八竿子打不着,所以也就只有 8% 的电音基因。
别看这只是一个初评。
在接下来的游戏规则里," 电量 " 有着直接的作用。
终于说说重头戏。
《超感星》玩法足够新奇。
节目邀请了流行音乐小天后张靓颖、音乐剧扛把子阿云嘎、rapper 歌手弹壳、电音小仙女刘柏辛、炸场女王刘雨昕和 INOT1 成员之一的米卡。
6 人电量小队,音乐风格各有千秋," 电量 " 也不一样。
节目里有这样一个环节,每组学员听完嘉宾演唱后,可以自由转换组别。
挑选更适合自己风格的歌手。
六组歌手演唱完毕后,人数最多的一组,获得相应的电量分。
最后,在参赛选手选择自己想要合作的歌手之后。
毫不意外,阿云嘎最后一名。
这也太欺负人了?
并不。
这种 " 不公平 ",反而在告诉观众,这个游戏就是要让嘉宾的 " 特权 " 彻底瓦解。
它几乎抹平了嘉宾与选手的差距,去掉 " 明星 " 身上的光环。
直接,用技术开战。
02
真性情
许多音乐综艺里,观众看到的都是 " 对立面 "。
歌手与歌手之间的竞争;
嘉宾与选手之间的 " 选择 " 与 " 被选择 " 的关系。
《超感星》不同。
第一集的标题,非常明显了。
歌手,与参赛选手是搭档,互相选择,彼此成就的关系:
参赛选手即将会成为这六位歌手的未来制作人,他们可以优先挑选自己想要合作的歌手。
接着,是歌手考量匹配自己合适的制作人,和自己驾驭的音乐风格。
在这个节目里,讲究的 "Feat.(合作共创)"。
互相选择,match 最合适的搭档。
才是这个节目的本质。
说得再再直白一些。
在节目里,电音制作选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风格的人声(vocal)与歌手共同创作出新颖、有突破性的音乐作品。
(并非所有电音都需要 vocal 的存在。)
如何让这些旧歌 " 破圈 "。
创作出与之前风格不同的音乐,对于音乐人来说,还是一种非常有挑战性的。
而,歌手对于曲风的把握,也很重要。
得找到有合适自己的音乐,找到与自己品味相似的制作人。
这是个 " 双赢 " 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