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了两个半月的浪姐 3,终于落下了帷幕。最终的成团名单如下 ↓
决赛夜,有人在美美发糖;
有人在真情实感;
还有人,在瞎说一些大实话
那姐:" 虽然说成了团也没什么用 "
张蔷:" 舞台是短暂的,情谊是天长地久 "
薛凯琪:" 那你还想走吗 "
张蔷:" 我想走 "
蔷姐这人能处,有啥心里话她真往外说。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姐姐,就是张蔷。
即使是在三十个性格各异的女明星里,她都是很特殊的那一个。张蔷身上的 title 多不胜数——
" 迪斯科女王 "" 首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 "" 八十年代最红的流行天后 "" 中国唱片销量最高的歌手 "....
1986 年,张蔷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受欢迎歌手的第三名,紧随其后的是邓丽君,而那一年,她才 19 岁。
浪姐 3 的第一期节目,张蔷表演结束之后,宁静问她 " 我们小的时候听你的歌,你知道你有多出名吗?"
那英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合适,张蔷豪爽地回答她 " 你就叫我张蔷就行、蔷蔷、蔷子。"
决赛之前,比赛进入最紧张的阶段,当别家粉丝齐齐换上成团顺利的应援头像时,张蔷自己做了一张图:张蔷收工吧!
别的姐姐想成团,你蔷姐只想早点下班。
有网友调侃张蔷跟其他人上的不是一个节目,别人是 " 乘风破浪 ",她独自风平浪静。
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姐是大风大浪见得太多了。借用《吐槽大会 3》里的一句形容:" 张蔷红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娱乐圈。"
故事很长,我们从头说起。
1967 年出生在北京的张蔷称得上是 " 艺二代 ",母亲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在中国电影乐团里担任小提琴手。
母亲在张蔷小的时候就致力于培养她的音乐兴趣,督促她练琴、给她买那个年代还是 " 稀罕物 " 的收录机和外国流行歌手的磁带、教她发声的方法。
也是从这些磁带里,张蔷第一次听到了 " 迪斯科 " 音乐,开始仿唱外国流行乐。
1983 年,14 岁的张蔷初登舞台,在海淀区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上演唱了一首卡朋特乐队的《什锦菜》。
由于选歌过于前卫,张蔷最终没能获奖。但她成功吸引了不少音乐人的注意,有人联系她走穴演出,还有人想带她录制专辑盒带。
爆炸头、吊带衫、超短裙、还有各种夸张的演出服,成为了张蔷的标识。
爆炸头是母亲给她烫的,刚开始用火钳烫,后来学会了用药水卷;
演出服母女俩也是各种想招,自己买纱、买彩纸,把彩纸剪碎了再粘在衣服上,远看是锦衣华服,近看破破烂烂。
1985 年,张蔷发表了第一张个人专辑《东京之夜》,封面上的她爆炸头、红色抹额,笑容灿烂。
出版方最初决定发行 60 万盒,但没想到,专辑一经上市很快就卖到了脱销。虽然多为翻唱外国歌曲,但这些歌大胆、直白、热烈,因其大逆于流行乐坛的主流音乐风格,火速在年轻人里传播开来。
出版社付给了张蔷 1400 块的酬金,比母亲一年的工资还要多。
最终,《东京之夜》的销量是两百五十万盒,张蔷是那个年代真正的 " 一夜爆红 "。
其后的两年内,她一口气录制了十八张专辑,总销量达到了两千万张,大街小巷响起的都是她的声音。
最多的时候,张蔷一个月要录四张专辑,全国最好的录音棚中国大剧院,她一订订四个月。
有唱片公司的老板想用一套北京豪华地段的四合院跟张蔷换一张专辑,被担任专辑人的母亲谢绝,理由是 " 多余的房子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