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擅长用京式语言的幽默释放主人公压抑的情感,片中角色自我调侃、自我讽刺,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精神危机的真实写照。因此,冯氏喜剧满足了当时人们在思想受到冲击后,日渐强烈的表达欲,用现在来类比,就是 " 互联网嘴替 "。
在此之后,冯小刚还陆续和葛优合作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等电影,都是中国喜剧的经典作品。
港片余晖下的周星驰喜剧
同一时期,香港电影迎来最后的黄金期。
彼时香港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快速的工作节奏和陡增的生活压力,让都市人亟需发泄出口,加之当时没有太大限制的创作环境和香港捣蒜似的拍片速度,周星驰无厘头喜剧应运而生,满足观众寻求放松和刺激的需求。
如果周星驰的电影只有 " 无厘头 " 和 " 屎尿屁 ",那周星驰大概率不会成为此后 30 年中国喜剧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也不会成为经典。
电影中的夸张、荒诞、无厘头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周星驰演绎的故事关注并体恤着每一个香港底层 " 小人物 ",现代社会的冷漠逐利、小人物的梦想、底层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成为周星驰电影的创作来源。
1999 年,周星驰带来了他自己也无法逾越的巅峰作品——《喜剧之王》。
周星驰曾说过:" 我以为我拍了很多悲剧,可是拍出来你们都觉得那是喜剧。"《喜剧之王》就是这样一部带着现实主义倾向、有着悲剧内核的喜剧影片,里面既有周星驰一路走来的心声,也影射了无数底层小人物的辛酸。
电影开场,尹天仇那一声 " 努力,奋斗 ",不仅喊出了小人物不得志的郁郁寡欢,更彰显出主人公在困境中的顽强与坚韧。大海波澜壮阔,男儿立志天地间。当被嘲笑是个 " 死跑龙套 " 的时候,尹天仇会微笑更正:"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电影《喜剧之王》截图
伟大的喜剧不只是 " 哄堂大笑 ",它能够让观众不自觉地与里面的角色共情,在笑过之后,心中泛起悲悯的涟漪。它是深刻的、持久的,即便过去很多年都不会忘怀。《喜剧之王》诉说着,可以践踏肉体,但别碰梦想。
片中对爱情的刻画也是一绝。尹天仇冲出屋子对柳飘飘大喊的那一句 " 我养你啊 ",成为后世戏仿的经典桥段。周星驰饰演的人物市侩、弱小,却又真诚、执着,仅仅 90 分钟的电影却诠释出角色的复杂性,如今很难见到了。
周星驰赶上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末班车,并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香港电影的光辉岁月,但香港电影早已暗藏危机,由盛而衰、" 曲终人散 " 的时刻来得很快。
随着香港回归、亚洲金融危机、华语文化对东南亚地区辐射减弱等影响,香港电影市场从九十年代初期的繁荣,逐渐变得萎靡不振。
与此同时,内地电影正迅速发展崛起,整个华语电影的权力中心逐渐从香港迁移到北京。香港与内地签订《CEPA 协议》后,许多 " 中流砥柱 " 的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周星驰也是其中之一。
代际交替,黑色幽默当道
千禧年以后,冯小刚、周星驰都人到中年,息影、半隐退让中国喜剧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冯小刚受够了拍商业喜剧片,非科班出生的他在那些第五代导演面前总是缺了点 " 硬作 "。他不满足于喜剧导演的身份,迫切想要转型,展现艺术属性。对于喜剧,冯小刚早已志不在此。
周星驰也开始转型,开始专心致志做导演,但脱离了香港的市井氛围,周星驰的作品再也没有当年的灵气,小人物的 " 努力、奋斗 " 终成一句空喊的口号。周星驰功成名就,他拍的电影却再也找不到 30 年前的感觉。
接连推出的《西游降魔篇》《美人鱼》《新喜剧之王》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观众不是为电影买单,而是补上了过去 " 欠 " 周星驰的电影票。相比起《喜剧之王》,《新喜剧之王》情节一片稀碎,横漂演员被妖魔化,里面充斥着用来圈钱的硬广植入。
《新喜剧之王》里有个戏份比较多的角色叫李洋,他和剧情主线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作用就是跟女主角演了一段《喜剧之王》" 我养你啊 " 的片段。诸如此类的糟糕剧情和自我致敬,贯穿全片。豆瓣没及格的评分下,谁也不愿意承认——导演周星驰,并没有延续演员周星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