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的每一天,于刘奕君而言都是折磨。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刘奕君只能看着每天下班后的影碟聊以慰藉。
有时半夜醒来,不知不觉间,竟已泪流满面。
后来在同学的介绍下,刘奕君终于得到一次拍戏的机会。
但西影厂要开职代会,要求全部员工悉数到场,不允许请假不到场。
刘奕君不愿放弃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
于是不敢跟领导打照面的他悄悄留下张请假条,马不停蹄地赶去了拍摄地。
一个多月后,拍戏归来的刘奕君乖乖地站在领导面前,不仅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受到了留单位察看的处分。
但这一切在拍戏面前,却又显得那样地微不足道。
02
1994年,宁波电视台的台上偶然见识到了刘奕君的才华,爱才心切的他向刘奕君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面对这样的邀约,刘奕君心动不已。
此时他的"难兄难弟",张嘉译已经在管虎的处女作《头发乱了》中初显身手。
不甘这样蹉跎到老的刘奕君誓要为自己谋个前程来。
但他的选择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在刘奕君眼里如死水一样的工作,却是不少人求之不得的"铁饭碗"。
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放弃这样一份"铁饭碗",刘奕君的选择在父母看来是很愚蠢的。
但他心意已决。
任凭父母如何打骂,刘奕君都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怀着满腔热忱来到了宁波。
在宁波电视台,刘奕君依旧无戏可拍,但至少离那个行业更近了一步。
他在台里写剧本,选演员,统筹执行拍摄任务。
只要是与演戏有关的任务,他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
谢衍在拍摄影片《女儿红》时,邀请的执行导演也是刘奕君。
虽然演员的路线道阻且长,但在编导方面,刘奕君却多有建树。
其自编自导的8集小短剧《漫记人间》,也曾获得过全国"星光杯"的二等奖。
如果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刘奕君未免不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可他始终忘不了心中的演艺梦。
眼里心里都是表演。
尤其看着老同学张嘉译,张子健都已经混出头,刘奕君心中的艳羡可想而知。
按说他的条件也不错。
一米八的大高个,长相亦是不俗。
但可惜就是像沙溢说的那样,那时并不流行他们这样的奶油小生。
反而是姜文的粗矿野性,胡军的国脸正气,王学圻的英武帅气更被导演喜爱。
"小鲜肉"刘奕君就这样被排除了在外。
但他从不是这样轻易放弃的人。
在宁波电视台干了几年后,刘奕君不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
于是他又干了一件大事。
把好不容易站稳脚跟的工作辞掉,裹着一件军大衣,大半夜的踏上了北漂的道路。
绿皮火车驶向一片浓黑的道路,正如他看不到前方的未来。
到北京后,刘奕君像无数北漂青年一样,天天蹲在北影厂的门口,像个白菜一样被人评头论足,等着有人能把他挑走。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电影市场的变化。
随着《永不瞑目》,《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样的爱情片的涌现,"小鲜肉"开始逐渐在市场有了一席之地。
很快,刘奕君等来了一部《中国武警一线尖兵》。
虽然戏份不多,却对当时内心忐忑的刘奕君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
之后在北影厂等戏的途中,刘奕君又遇到了昔日的老同学詹军。
詹军当过副导演,手里也积攒了不少的资源。
在他的引荐下,刘奕君得以进到《浪漫之旅》的剧组,从此结识了贵人孔笙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