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次,在回家给父亲送抗癌药后刚巧下了暴雨。
黄文秀担心村里的受灾情况,赶紧冒雨赶回村里。
没料遇到了突发山洪。
她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停留在了雨夜,定格在了 30 岁。
再也没有下一个长征路了。
黄文秀的人生不是爽剧。
恰恰相反,她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这一路上充斥着针对「高知女性」和「大学生村官」的偏见。
但她不靠外援,仅凭自己的这股倔劲一次又一次将它们打破。
而在现实中,类似的挣扎也不鲜见。
前不久的一篇小红书热帖感慨道:
「如果我没上大学,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做服务员。」
上万人点赞跟帖表示共鸣,表示自己读到硕士,却想做美甲师 ……
言下之意,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从事一些基层工作是非常不符合身份的。
但,高知女性就一定要追求光鲜的工作、实现阶层跨越吗?
这样的刻板印象,反而是一种限制。
高知之于黄文秀,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意味着更有能力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变为现实。
比起独善其身,她选择兼济天下。
就如弗罗斯特的诗里说的那样,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拥有了一段独特的旅途。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而这也正是这位「大女主」的魅力所在。
跟随着黄文秀的视角,这部剧也在打破对农村、穷人的偏见。
不可否认,黄文秀所在的百坭村情况确实复杂。
一方面是「新地主」的出现。
村子里已经富起来的大户就如周扒皮一样,自私地垄断了技术、化肥、销售等大部分资源。
让农民即使有地,但也分不了一杯羹。
他们用这种手段逼迫农民只能把地转租出去,然后给他们「打长工」。
而且,大户还和村干部关系非常亲密。
就狐假虎威,利用村支书的威信,压榨其他村民。
理想是先富带动后富,现实却是先富的人只想更富。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村民不讲情理。
比如,龚福洋。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找黄文秀告状,诬告村两委贪污了他的低保钱。
而在黄文秀好声好气地跟他解释要先了解真实情况时。
他却不满黄文秀的秉公执法,反而威胁要去上访。
之后,他也确实去了。
而在镇上的领导发现龚福洋根本不符合低保户的要求,黄文秀的做法没有错的时候。
龚福洋还是给黄文秀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她不给我解决问题,包庇村干部,喝醉酒睡大觉,不接待群众。」
罔顾事实,颠倒黑白。
乍一看,似乎又一次印证了「穷山恶水出刁民」。
但随着情节的推进,群像越发立体饱满。
不同于外界对农村的片面印象,黄文秀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乡村。
看似蛮不讲理的龚福洋,其实也只是被逼无奈。
他承受着一家四口的巨大经济压力,但却因为是外姓人,无法在村里种烟脱贫。
种烟技术垄断的问题解决后,龚福洋身上的戾气也就自然退去。
还有村里人都非常讨厌种枇杷的大户蒙昌龙。
在蒙昌龙的枇杷林被暴雨影响采摘,差点要赔个底儿掉的时候。
全村人却都不计前嫌的帮助他。
甘愿冒着大雨,背着六十斤的枇杷,走 1 个小时的山路,一波又一波地把枇杷运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