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说一句,王俊凯这回看得出下了工夫。
为了演出孟超的 " 逃犯质感 ",瘦了快十五斤,化完妆的样子,几乎让人认不出,去修车铺里体验真实的工作状态,努力去藏住自己的锋芒。
结果就是,电影中,面对特写的镜头,眼神也好,表情也罢,都不带怕的。
电影中,现实的混沌,最终集体爆发在女儿为父复仇。
国产银幕里这样的设计需要勇气——
一方面,它没有忽视 " 受害人 " 父亲身上的道德瑕疵,他 " 屁股上的不干净 " 始终是薛定谔的存在。
另一方面,它还将个人的 " 复仇 " 放射到更高的维度。
电影中公安的出场,总是慢凶手一步?
为什么?
时代局限——在那个摄像头还没有全面普及开来,大数据都还在初步建设的时代,针对这种相对隐秘和凶手具有反侦察手段的案件,普通警察要找到切实的真相是很难很难,更别说还有其他力量的干预 ……
更是记忆伤痛——真正失声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过去如钢筋水泥般密不透风的僵硬和麻木。
04
能明显感觉到,《断 · 桥》有很强烈的纪实意味。
电影多次出现摄像头的监视视角。
这是导演李玉一贯个人风格。
以纪录片导演开始拍摄生涯,26 年前一部纪录短片《姐姐》目前在豆瓣仍有 9.2 高分。
《姐姐》也打开了李玉独特的女性视角。
不是那种流行的 " 大女主 "。
李玉镜头下的女性很少具备高智商,强气场。
却有着强烈的" 发现感 "——她总能挖掘出具体的女性身上,不被常人所知、又难以被贴上标签的复杂性。
她们情绪变化多端,对世界有着敏感而混沌的认识,她们多是性情中人,与其说处心积虑地去谋划什么,她们更在乎此时此刻此地的感受。
可以说,李玉从不介意展示或是放大她们身上那些 " 最女性化 " 的特质,性感、美丽、狡黠、情绪化、感性、不理智、对于感情的依恋,等等,但她们很少作为纯洁无辜的化身。
纯洁和无辜,本来就是值得商榷的。
因此,电影不会赏玩她们的脆弱,而是看到了这脆弱背后,那难以被压垮的韧性,对外界强大的包容力,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 " 疯劲儿 "。
那是一种燃烧一切,毁灭一切的力量。
《断 · 桥》的闻晓雨亦然。
父亲为子女报仇,儿子为父母报仇 …… 都很常见,但女儿为父亲报仇的主题不多。
李玉显然有意打破惯例。
闻晓雨不是一个被伤害而无能为力的小女孩形象,而是一个意志超群,信念坚定,又不失狠辣的女人。
而这种狠辣又是被逼的——
父亲惨死的真相,否定她八年的全部人生,她的失控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李玉对于女性的洞察力,还体现在选角上。
《断 · 桥》中的马思纯之前也遭受到了一些质疑,她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言情小说女主,但李玉看到她身上的层次感。
于是,电影中的她表面上看是娇憨与天真的,却又有股全情投入的劲头,有种在被逼到绝望之时,甘愿与全世界为敌的直接。
马思纯也说,复仇女孩闻晓雨,是她演过的最过瘾的角色。
《断 · 桥》还有一个让 Sir 印象深刻的演员,曾美慧孜。
她饰演菊怀义的情人甘小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