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也开始背地里议论,受不了风言风语的敏宙,最终选择了辞职。
节目中其他嘉宾都遭受过类似的攻击。
喜欢女孩的女孩,会被质问:不懂男人的好吗?
喜欢男孩的男孩,会被辱骂:脑子有 X,脏。
" 不同 " 不等于错误,只是很多人,尤其是属于社会主流的大多数,看到与自己不同的人时,往往不由分说地断定,这是错误的生活。
然而人人都有成为社会少数的可能,如果不同就是犯错,那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审判的一天。
《出柜罗曼史》展现了亚文化群体被排斥、误解的种种细节,但没有沉浸于描摹他们的痛苦。
而是像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异性恋情侣一样,记录他们的相处。
袜子哥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给敏宙一个早安吻,顺便调侃对方睡相丑。
穿着同款睡衣,戴着情侣束发带,两个人挤在不算宽敞的洗漱间里洗脸刷牙,对方弯腰漱口时帮忙抓头发。
出门买菜,小两口被老板娘认成新婚夫妇时开心得蹦起来。
之后无论是处理食材,还是做饭、摆盘,两个人都共同完成。
袜子哥无意间聊到自己的感情经历,敏宙精准捕捉到 " 无数的 " 这个形容词,开始吃飞醋。
俩人就 " 谁的前任更多 " 这个问题开始打情骂俏,像极了我身边的每一对臭情侣。
成年人恋爱,免不了会讨论一些带颜色的话题。
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对女孩,她们和朋友聊天,不知不觉聊到这件事上。
朋友说:以前嘲笑一个月一次的大叔,没想到自己现在还不如大叔。
两位女嘉宾异口同声:工作太忙了,躺床上一闭眼就睡着了。
其中一位经典发言:毕竟那种事也算劳动啊。
看来不管性别如何,性向又如何,大家都是被迫戒色的社畜。
五期节目看下来,我从这些嘉宾身上感受到的最强烈的一点:
客观上,他们的确是社会边缘人,婚姻关系不被法律承认,社会中多数人不认可。
但他们心中并不认为自己很特别,也不应该被特殊对待。
两个女孩的朋友,同样选择公开出柜,和一位女生结婚。
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周围人时,所有异性恋都夸她很有勇气。
她本人却不以为然:异性恋结婚,同样需要勇气,这本应跟性向无关。
换句话说,对一些人来说顺理成章的事情,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需要鼓足毕生勇气,才敢迈出一小步。
节目中三对情侣都表达了对婚姻的渴望,想要结婚,想要和身边的人共度一生。
然而现实中,那对男生,即使已经相恋六百多天,逛超市时还是得顾忌周围人的目光,挽个胳膊都不敢,担心 " 老奶奶看到后会晕倒 "。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人会完全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尤其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那对准备结婚的女生,跑到法住寺行 108 拜之礼为父母祈福,即使他们还是没有原谅自己的 " 过错 "。
我很喜欢之后慧佑大师开导她们的那番话:
「松树被风吹过的话,枝叶就会摇摆。
我们本来想要平静幸福的生活,可是周围的人不愿消停。就像会起风,会下雨,可是这颗松树不会消失。
旁人的看法,就像是风和雨,松树大部分时候都很平和,只是因为暂时起的风摇摆了枝叶。
周围人看我的眼神,只是暂时有些不自在,但两个人的爱意不会动摇。
在那阵风停下来之前,请两位真切地互为依靠,试着争取爱情吧。」
《Merry Queer》的观察间有三位主持人,他们性向和性别不同,提供了三种视角。
其中的异性恋女主持 HaNi,之前身边很少有(或者她没意识到)属于亚文化人群的朋友。
所以刚开始看到两位男嘉宾起床后卿卿我我的画面,她会不自觉地尴尬和难为情。
节目并未强硬地输出 " 我们不应该并且不能感到尴尬 " 的观点。
而是借另一位性少数者主持人洪锡天之口,表达对大多数人的理解:会尴尬是人之常情,毕竟生活中很少见到这种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