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每家的坪数不过5坪(16平方米),却要容纳孩子接二连三的出生,于是乎,有的搭起了竹篱笆隔开房间,有的违建盖了小二楼,还有的受不了外面的公共厕所索性选在自家加盖。
只有地位高阶一点的军官才能住进面积更大的、日据时代留下来的大房子里。
▲ 《一把青》的原著作者白先勇先生的父亲白崇禧是高官,所以他家住的是松江路的独幢大宅,就不能说是眷村子弟了,另一个眷村的代表人物是林青霞,她的出生地也在台南嘉义。
因为军衔的不同,具体到每家的生活品质和物资供应也天差地别。
伟忠哥在提到他的眷村生活时不止一次地强调两个词:辛苦、克难,但也正因为这里是"大人们的难民营,孩子们的游乐园",他的无限灵感、创意得以在悄默声息中疯狂滋长。
眷村是我的"娘胎",如果社会上有人认为王伟忠此人活得还算精彩,是因为眷村滋养了我的灵魂。
很多年后,在他们生活的那片眷村即将拆迁之际,王伟忠耗费五年时间拍摄了纪录片《伟忠妈妈的眷村》,用影像留住关于这片土地的回忆,也算给去世的父亲一个交代。
▲ 图上正是伟忠哥的妈妈和舅舅(图左)出镜谈及当年离开故土时父母的叮嘱。
▲ 还有母亲指着破旧的老房子说道,"又进水又淹水,破得不成样子,也是我住了50年的家。"
▲ 拆迁前,全家最后一次在眷村的家里过年。
▲ 待到再回去时,房子已经夷为平地,只能在旧家的土地上留下了这张合照。图最右边就是伟忠哥的媳妇小慧姐,一直陪在婆婆左右,两个女孩则是伟忠哥的女儿。
▲ 而搬去统一安置的楼房的老母亲,不忘在自家卧室的墙上贴着北平的地图。
就像伟忠哥在纪录片开头用他那醇厚的嗓音、毫不掺杂台湾腔的正宗普通话低喃道,"眷村,记录着一票游子变成居民的过程。"
新婚的王家爸妈,也在这里扎根,生下了他们兄弟姐妹四人。
▲ 他是家中老幺,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
▲ 大姐王蓉蓉,后来常跟着一起出现在综艺节目上聊做菜;右边是二姐王伟达。
▲ 至于大哥,王伟忠1994年的结婚照里有他(左起第四),唯二戴墨镜的就是他们兄弟俩,照片里还有当时得令的童安格。
说说王家这几个小孩,走的差不多是每个眷村家庭的老路。
▲ 儿时的王伟忠和爸爸、两个姐姐的合照。
大姐早早出了社会,肩负起养家重担,曾经一度结了婚还去了一阵子美国,后又恢复单身回到中国台湾省,在台北工作,顺便照顾弟弟的饮食起居;二姐,市面上关于她的资料不多,但猜想应该也是大同小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