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口碑悄然发酵,在小范围内俨然成了爆款。
与群星云集的《华灯初上》相比,投资低得多的《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要更合我的胃口。
短短六集,一集只有二十分钟,加起来也不过是一部电影的体量,却将百合之爱呈现得极为撩人,谁看了都忍不住喊一声 " 真好嗑 "。
剧中有太多令人心动的镜头,有太多细腻到令人几乎要心颤的细节了。
如果给这部剧找两个关键词的话,我第一个选择是 " 细腻 ",另一个则是 " 纯粹 "。这是纯粹的爱情故事,它很简单,却并不肤浅,它就是用最真诚的手法,讲了一对甜蜜恋人的故事。
特别之处,只是这对恋人恰好都是女性。
看《第一次遇见花香的时刻》时,我会想到很多相关题材的华语电影。
可能很多人立刻就会想起《自梳》、《游园惊梦》、《得闲炒饭》等港片名作,这几部我都看过,也都算印象深刻。尤其是张之亮导演的《自梳》,刘嘉玲和杨采妮的表演太过惊艳,早已被许多影迷引为经典了。
但在我心中,一说到华语百合片,第一个想到的还真不是这几部,而是一部更冷门一些的电影。
它叫《孤恋花》,曹瑞原导演 2005 年的作品,曹瑞原更有名的作品,大概是 15 年执导的电视剧《一把青》。
这部《孤恋花》在大银幕上公映过,也在小荧屏上出现过。
有 108 分钟的电影版,也有 16 集的电视版,电影版是由电视版直接剪辑而来。不稀奇,伯格曼的《婚姻生活》也这样玩过。
文艺、优雅、压抑,是《孤恋花》的标签,而作为一部展现姬情的华语影视作品,其尺度也大到让人咋舌,大到搜索引擎都要问你,想找的是不是 " 孤恋花第几分钟 "。
《孤恋花》播出那一年,台湾全省震动,竟然能在电视上公然看到如此尺度的百合故事,观众纷纷表示很新奇,待播出到性虐情节时他们则吓得惊呼要教坏小孩。
《孤恋花》的剧版细节更丰富,影版故事则更紧凑,且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更足,换句话说,删掉了一些有叙述作用的情节。
如陪酒女娟娟的凄惨人生,被父亲性侵搞大肚子还要被父亲拉到街上说她不知羞耻败坏门风。
影版只是用了寥寥几幅画面将这个情节一笔带过,难免让观众对于理解娟娟这个角色有些吃力。
不过无论是影版还是剧版,毕竟都是改编的同一个故事,也都展现出了最该展现的精彩。
《孤恋花》的原著是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中的同名短篇。
提到《台北人》多说一句,世纪初香港《亚洲周刊》编辑部组织了全球 14 位文学名家选出 "20 世纪中文小说 100 强 ",白先勇的《台北人》位列第七位,为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私以为,《台北人》中的《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一把青》以及《孤恋花》都堪称是百读不厌的经典。
(排在《台北人》前面的是,第一名鲁迅《呐喊》、后面依次为沈从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张爱玲《传奇》、钱钟书《围城》、茅盾《子夜》)
原著中的五宝更凄凉,娟娟亦更悲苦,影视作品大抵还是要面对更多观众,所以导演还是选择将几人的命运稍稍美化,让人看得不那么压抑。
如让五宝的身份从暗娼转为歌女,还为其加入爱情戏份,并对的她结局做了美好处理,让其病逝路途中,原著中的五宝则是直接被涂满鸦片膏死在了常虐待她的烟鬼床上。
尽管如此,影像化后的《孤恋花》最终呈现到观众面前时,还是有人接受不了命运怎么对她们如此残忍?
当然,曹瑞原对小说进行改编,最具作者性的手段,就是将小说里角色之间的 " 姐妹情 " 变成了更加暧昧的 " 百合恋 ",虽然拍得并没有那么直白。
而读过原著的人再看影视化后的《孤恋花》,却有种奇妙的感觉,隐约觉得白先勇虽然在小说中没实写 " 女女之爱 ",却似乎也正有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