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个成长到青春期的叛逆女孩,故意忽视长辈的规训。
她要寻找曾经缺失的青春期。
我以前没体验过的
我总有一天我都要体验
图源理娱打挺疼
某种程度上。
这个人人都说不好的男友,是她过往所渴望得到的自由和和反叛。
她用力过猛地和过去被规训惯了的自己割裂开。
你看。
她脸圆圆的,笑起来没有攻击性,可爱得像海绵宝宝。
这种五官条件,给她创造了一种接地气的天然亲切感。
但她就是要反抗——
去接一些充满凌厉锋芒气息的角色。
是什么时候开始这场不受控制的无声反叛的?
用她的话来说就是:
" 从《左耳》开始吧,我觉得我长大了。"
02
一直活在迟到的青春期里
众所周知,马思纯选角色有着固执的偏好。
最爱叛逆少女。
但在本肉看来,与其说是她爱演叛逆少女。
倒不如说她痴迷于集 " 脆弱性与毁灭性 " 为一体的角色——
从秩序中跌落,不断下坠,直至无法预估的破碎。
《左耳》里。
她是为爱飞蛾扑火的小太妹黎吧啦,从追爱到死亡。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
她是在畸形家庭长大的小诺,一步步走成杀人犯。
《第一炉香》里。
她从进步女学生,到被榨取身体价值的暗娼。
就这样。
马思纯一次次试图在角色体验另一种人生。
体验?
肉叔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 " 弥补 " ——
弥补她那部分不被允许的自我。
比如谈起《荞麦疯长》里的角色,她会说:
它一定是我性格当中还没被挖掘出来的东西
还记得有一次。
有人问她和周冬雨互相欣赏彼此的什么?
马思纯说,她羡慕周冬雨能做自己。
周冬雨则羡慕她: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这四个字的确概括了马思纯荧幕之外的前半生。
这也是为什么她会说,《左耳》之后," 我 " 长大了。
出演黎吧啦,是当时 26 岁的马思纯眼里,自己做过的最叛逆的事。
也正是从那个节点起。
马思纯在电影里开启了她本人从未有过的,充满逆反之力的青春期。
戏外不曾释放的疼痛与反抗,在戏里迸发。
她要 " 用演戏光明正大地发泄情绪。"
《大约是冬季》,她很适合这种憋屈的哭
于是,有了今天的马思纯式演技。
你很难一言断她的好坏。
但有意思的是。
你总在戏里看到她本人的痕迹。
她的表演与她本人形成某种同频——
不收敛、不可控、不可预知。
不收敛在于,她永远情感充沛。
我一直觉得马思纯在表演上其实有点天赋。
至少是 " 情绪穿透力 " 这点。
她不是那种方法派演员,每次演戏,就是把自己整个人给沉进去。
表演(performing)或成为(being)角色,马思纯更像是后者。
《断 · 桥》片花
《荞麦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