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中学,韩子平一直是学校宣传队的主力,无论是什么活动,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1970年的春天,韩子平报考洮南县剧团。
当时,他唱的是著名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一曲唱罢让考官们啧啧称赞,当场便将其录取,彼时的韩子平才21岁。
录取当晚,韩子平躺在床上彻夜难眠,一方面是激动,另一方面是为自己感到担忧。

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庄稼汉,想要站在台上唱戏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
就基本功这一项,就让韩子平叫苦不迭,这对他来说完全是一种陌生的生活。
由于起步晚,他为能练好基本功,付出的努力是常人的好几倍。

别人压腿都是十几分钟,他为能追上别人的脚步,每次都是半小时起步。
跑圆场、练大跳,韩子平摔的到处是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无论练功有多难、付出多么大的代价,韩子平一心就想把戏练好。
不练功的时候,他就去看戏,学习、模仿舞台上前辈的唱法、身段、台风等等。
每一位前辈的优点、特点,韩子平都能融会贯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韩子平长时间的“偷师学艺”下,他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
站有站相、唱有唱相,嗓音纯正、声音洪亮,
1975年,韩子平报名参加吉林省二人转汇演极其文艺调演,经此一战他迅速走红。

次年,二人传词作家王珂、作曲家那炳晨来到洮南,看完韩子平的演出后,更是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从这时候开始,韩子平就成为吉林省进京演出的固定人选,北京大戏院的舞台上常年有他的身影。

3
虽然此时的韩子平已经走红,而且也有家室,但他的生活并不太好过。
他成家之后一直住在亲戚的家里,十平米的小屋住的他和妻子、女儿、儿子,以及一对木箱、一张桌。
全家人一个月的开销,只有他一个人的20元工资。

每到冬天、家徒四壁,屋子连个取暖的设备都没有,每次演出结束后回到家里,用带着首长余温的手去借钱买米、买菜,再借毛驴车捡粪拾柴。
他的生活白天和晚上完全是两个极端,仿佛游走在两个世界。
1978年,韩子平借调入长春,被文化厅指定参加吉林省吉剧团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