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高晓松曾自嘲:“我已经长得丑了,如果命再不好一点,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在创办节目《晓说》之前,高晓松犯过的最大过错就是酒驾入狱,
监狱里鱼龙混杂,高晓松在这里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有黑道大哥,有不识字的文盲,还有偷窃入狱的贼。
凭着一张巧嘴,高晓松跟里面的人相处甚欢,
他教大家识字念英文,还自制了时钟计时。
在监狱里,他认识了一个年纪尚小身陷迷途的孩子,
他答应给孩子找份工作,
出狱后,高晓松为他了学校学技能,并缴清了学费。
他是大家眼中的才子,文艺男神,
还是大众眼里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说进了无数打工人的心中,
打工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为的不就是追求内心说期望的一方天地。
高晓松靠着《晓说》大火,他能够侃侃而谈得益于从小培养的读书习惯,
读书就像吃饭一样重要,借着节目《晓说》的热度,
他创办了公益图书馆“晓书馆”,为的就是让大家在阅读的同时去感受诗与远方。
鲁迅先生曾说过:“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名人被崇奉所诱惑,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就悖论起来。”
这恰恰说的就是高晓松,高晓松那一代的“公知”,成长于祖国发展的年代,
发展中的中国的确有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地方,
这些公知得益于家中优渥的条件,可以先一步走到国外去见识这个世界,
可见过繁华世界的他们却被迷住了眼,“崇洋”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悄悄种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进步,
而那些公知的认识却停留在当年,又或许是他们是在自欺欺人,
在他们刻板的印象里,国外的月亮确实是比国内的更圆。
高晓松就是这群公知中的代表,他在节目上高谈阔论,
什么都谈,但什么都不是很了解,想当然的输出观点,一点也不加以求证。
高晓松为什么翻车呢?作为公众人物,他的节目有很多人观看,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些知识熟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他说的话进行真假分辨。
如果只是个脱口秀,以娱乐为目的倒也算了,
可他讲的不仅是不容歪曲的事实,还是关乎民族大义的东西。
往小了说是在误导观众读者,往大了说是在夹带私货,
其背后的用意令人细思极恐。
高晓松受人民日报邀请参加直播,结果被网友怒轰下播,
有人为高晓松“洗白”,觉得高晓松被封杀是时代的悲哀,
直呼文人学者没有了言论自由,其实这不过是在混淆视听。
高晓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不是每期都说不好,
往往是几期正常的节目里夹带了那么一点“私货”,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捉摸不定,
他有无数次的机会摆脱现状,可他依旧沉浸在他的地摊文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