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山今/文)志愿者是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一次,在固定时间段举办,经费有限,导致电影节需要大量、临时、免费的劳动力,年轻人填补了这个空缺。
这似乎是一种等价交换。志愿者提供免费劳动,同时获得一份能写进简历的经历,提前观看热门新片,和明星、大导交流,离电影更近一步,离成为“圈内人”更进一步。
但有时也会存在一些不平等。
第十六届FIRST青年影展结束后不久,一位志愿者在豆瓣发文表达对组委会的不满。
该志愿者称,影展最后一天的盛典,她被当地工作人员粗暴拉拽、辱骂,但组委会却“变脸飞快”,同时保持了沉默。一场关于FIRST青年电影展的网络祛魅由此展开。
在不够成熟的影展系统下,FIRST极力打造的志愿者文化正在失去光环。意义被赋予,又被剥夺。电影节也许只是又一个用理想主义包装的名利场。
01 内卷的万分之一
今年是小马第三次报名FIRST青年电影展(以下简称FIRST)的志愿者,也是她第一次通过初试。
前几年由于活动经验少,她连续两次都被淘汰。到了大三,实战经验变多,简历也更加丰富,小马终于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存活。
但初试只是入场券。
想成为FIRST的志愿者,经过十里挑一的简历筛选后,还有两轮考核,复试和面试。
复试需要入围者制作3到5分钟的视频,回答两个问题,一个必答题,一个选答题,准备时间大约为7天。
必答题通常与电影无关。今年的必答题是解释碳汇交易的概念,去年的是介绍棒球运动。
实际上,复试并非简单的对镜回答问题,而是一场对创意的限时考验。
很多志愿者都会上传自己的复试视频。看完视频,你也许会惊讶于他们的才思,以及愿意为一份免费志愿者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写一篇通俗易懂又有趣的文稿,配上精致的混剪视频,只是基础。
很多志愿者会花费更多的心血。有人做了一段简易的动画,有人租了摄影棚,有人做了手绘涂鸦的PPT,有人做了街采。
小马之前完全不了解碳汇交易。她查资料,想创意,构思分镜,做道具,剪辑,修改,花了五天时间,这个接近5分钟的复试视频终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