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半个月,《独行月球》已拿下 25.5 亿的票房。
单从成绩上来说,确实不愧于观众对 " 沈马 " 再次合体的期待。
然而口碑追不上高票房。
奔着开心麻花名头走进电影院的观众,看到影片结尾大呼 " 诈骗 "。
突如其来的牺牲,莫名其妙的泪点,让观众在电影院里猝不及防地被强行煽情,出门右转就打了个一星差评。
电影评分一跌再跌,从 7.8 分降到了 6.8 分。
屡战屡胜的搞笑王牌,也败在了 " 催泪 " 上。
说好的喜剧,干嘛最后非得让哭出来?
《独行月球》的剧情并不难理解。
宇航员独孤月被落在月球上,因为地球遭行星碎片撞击,他误以为地球已经毁灭,自己是宇宙中最后幸存的人类。
他孤独地生活在月球,只有一只袋鼠陪伴他,直到无意中发现人类世界传来信号,开始为了回到地球不断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独孤月终于和人类世界取得联系,抵达了空间站。
然而在空间站,他无意中听到马蓝星和别人的谈话,知道了还会有陨石撞击地球。
于是为了拯救全人类,他决定与陨石同归于尽,牺牲在茫茫太空。
原本是高概念叙事加喜剧元素的集大成作,然而电影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是,前半段谐音梗与烂俗套路齐飞,后半段的煽情泪点来的莫名其妙。
独孤月的牺牲毫无预兆,生硬到让许多观众还没明白过来就开始了金句独白:
" 这是唯一可以保护你,保护你们的方式。"
一脸懵的观众看到最后,还以为在看《流浪地球》。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国产喜剧第一次在煽情上翻车了。
电影《快把我哥带走》,改编自同名搞笑漫画。
在妹妹心里,哥哥是个没有家庭观念,整天只知道整蛊自己的 " 烦人精 ",于是许愿希望哥哥消失。
结果一觉醒来,美梦成真,哥哥真的变成了好友的哥哥。
从局外人视角看哥哥的恶作剧时,才知道原来这些都是哥哥为了保护她,不让她知道家里的那些糟心事。
整部电影试图用浮夸的搞笑画风,引出 " 亲情可贵 " 的深沉主题。
结果为了点出哥哥恶作剧的原因," 洗白 " 哥哥的人设,用了大段大段的煽情独白。
硬是把无厘头的青春搞笑故事,拍成了伤痛文学。
最后生硬的煽情戏,主角泪流满面,观众却摸不着头脑。
强行煽情,喜头悲尾,国产喜剧落入了这样的套路已久。
无论前面有多么好笑,结尾的十五分钟都不忘上价值观,用煽情来强行升华结尾。
而这样的现象早前几年喜剧综艺大热时,就已初现端倪。
作品中的笑点包袱不再作为重点,反而像在比拼谁的催泪弹放得 " 更响亮 "。
《欢乐喜剧人》里,相声演员孟鹤堂和周九良、小品演员杨树林就曾先后调侃这一现象。
" 一到结尾就煽情,喜剧人都成了悲剧人。"
" 能得总冠军的作品一定要煽情,为什么前几季没有得总冠军,因为煽情煽的不到位。"
曾经在春晚上凭着《不差钱》一夜成名的小沈阳,几年后出现在演员综艺的舞台,谈起不再做小品,他也直言原因是不喜欢 " 喜头悲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