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白》能不能成为一部影视经典,恐怕要交给时间。
但肉叔非常能理解,倪妮将它称之为"底气"的原因。
因为她知道,倪妮的答案变多了。
无论喜欢或不喜欢《漫长的告白》,大部分看过这片的人都有同样的共识——
倪妮正在走出"倪妮"。
看她比看电影更享受
真的建议她多拍些这类电影
可以奔着获奖去
倪妮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张律。
虽然不是名导级别,但倪妮在银幕闯出了另一种美。
张律在采访时说过,玉墨很美,但那种美是从零开始塑造出来的,他需要的,是一种能从自身缓缓流淌而出的美。
见倪妮20分钟,他就定了她,还从拍摄的相处中,把生活中倪妮的一部分,开发让渡给了角色阿川。
那场让人心醉的探戈,原本是剧本里没有,见倪妮会跳舞现写的。
他穿透"倪妮",去看定义之外的倪妮。
之后做的事无非一件,就像朴赞郁对汤唯——
给出完全的信任,让演员在松弛的状态下表演。
一次不能进入角色,那就来两次、三次......直至成为角色。
张律现场导戏
张艺谋曾说她,悟性强,底子好,是块能磨出来的好胚子。
赖声川也夸她,可塑性强。
但好角色,不只是演员一方的表演,也是导演、剧本合力的结果。
周冬雨,空洞洞的仙侠剧里,她哭得不动声色。
和《少年的你》高下立判。
她也是新人入组,拍戏时不过17岁,是张艺谋从五六千人里把她挑选出来,循循善诱在她身上雕琢出演员的弧光。
细节到什么程度呢?
台词、语气、动作、神韵,统统亲自指导。
一场场,反反复复地磨。
情绪也照顾周到。
生气是9分,哭是10分,思念是8.5分
周冬雨孩子脾气(当时本就是个小孩),张艺谋便对症下药,使出个打分制讨她开心,给她自信。
又如章子怡。
提到她,你以为我又要说国师?
李安投入在她身上的心力,一点不比国师少。
在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李安聊起《卧虎藏龙》,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诉苦——
"我真的没想到,《卧虎藏龙》会这么复杂、难搞!"
之后聊到演员——
"当时我曾心生念头,想先杀了演员,再咬舌自尽!"
话是玩笑话,针对的也不是章子怡。
但当时经验单薄,仍然稚嫩的新人章子怡,确实也是演员队伍里最让李安头疼的一个。
当时章子怡刚拍完成名作《我的父亲母亲》
先是改剧本。
起初照原著设计,玉娇龙是个阴阳共生、人人唯恐不及的狠角色。
但碍于当时还是少女的章子怡演不出凶狠,李安便专门为她重调剧本。
接着便是集训。
章子怡练剑、练字、学礼仪、走花盆底,李安就长期在旁观察琢磨。
从早到晚,一点点调教,才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玉娇龙。
无论《山楂树之恋》的静秋,《卧虎藏龙》的玉娇龙,还是《金陵十三钗》的玉墨,这些能扛住时间洗礼,真正流传后世的经典角色,无一不是源于演员、导演乃至剧组上上下下的心血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