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港片回暖。
前有致敬经典的《神探大战》,后有被网友戏称为 " 港片连打外星人拍到最后都能变成抓内鬼 " 的《明日战记》。
担纲主演的,都是我们记忆中的老牌港星。
已然都是影帝级别的人物,却和印象中的 " 巨星 " 相差甚远。
骑着电动车来往片场的古天乐,不带任何助理,几条背心从拍戏穿到杀青。
网友们兴冲冲地想要 get 影帝同款车筐,却发现价格只有十几元。
不仅如此,据片场爆料,为了不麻烦工作人员,古天乐每次都只吃简简单单的盒饭。
从吃穿到住行,都丝毫看不出影帝的排面。
不得不感叹,比起如今流量明星的 " 高不可攀 "、" 哭穷卖惨 ",老牌港星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却是平和而朴实。
以至于每逢娱乐圈演员职业素养拉跨,老牌港星们便勾起网友汹涌的情怀。
娱乐圈要吹吃苦敬业,还是请先朝他们看齐吧。
香港七八十年代,各行各业迅速崛起,盛产人定胜天的励志模板。
在演艺圈,机会也开始下沉到草莽出身的苦孩子们身上。
邵逸夫在 70 年代依托 TVB 创办的艺人培训班,给了他们改变人生的机会。
TVB 艺人培训班早期合照
当年入培训班并没有设立太高的门槛,没有学历,底层出身,都不是问题。
文员周星驰,干临时工的周润发,家中 7 人挤在一间 20 平米屋子的吴孟达,都是从这里走出。
门槛低,意味着人选众多,竞争残酷,以至于艺人不自觉便把自己归类为 " 平庸 ",不敢松懈。
加之 TVB 有一套严厉的培训机制。
学员必须全日制待上一年,从表演、台词、武术,到摄影概论通通学一遍。
即便培训出来了,也离大明星甚远,等待他们的通常是漫长的跑龙套生涯。
这种稳扎稳打从底层起步的路子,把每个人的心气和职业素养磨了又磨。
张家辉刚出道那几年,得了个称号叫 " 挨打男 "。
每部戏的角色都有挨打的剧情安排不说,身形瘦削的他还要给女演员当武替,接着被打。
只能咬牙坚持,一边吃夜宵,一边哭。
后来成为喜剧之王的周星驰,跑龙套那几年入不敷出,全靠妈妈赚钱补贴。
也因此,他对得来不易得机会更加珍惜,坚持演好每一个小角色。
83 版《射雕英雄传》里,他演死在梅超风手下的囚犯,问导演能不能举手挡一下再死,导演没理他。
想要坚持自己想法的周星驰,被导演王天林痛骂一顿,赶出了片场。
八年的跑龙套岁月,后来都被他写进了《喜剧之王》。
在底层摸爬滚打过来的艺人,对职业的敬畏心也更高。
导演许鞍华曾说:" 香港演员的特点是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演。"
" 龙虎武师 " 则是这一特质的集大成者。
这一称号原本指的是梨园行中负责武戏的武师,只有那些真的拍过惊险打斗场面的演员,才有资格。
图源《龙武虎师》
当年洪家班、成家班各个班派竞争激烈,演员们为了争一口气,比得是谁更不怕 " 死 "。
跳楼是真跳,打戏是真打,也正是这种 " 硬碰硬 " 的气质,打出了如今的特效技术都无法替代的优势。
《A 计划》里,成龙从近 20 米高的时钟上跳下去,保护措施只有两层布。
为了动作完美来回跳了三次的他,结果是胫骨受伤,鼻骨被撞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