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 难听 " 话题的常驻,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份 " 难听 " 也不都是坏事了。可为什么 " 难听 " 越来越常见了?
读娱 | yiqiduyu
文 | 蒜香啫啫角
伴随着 BLACKPINK 先行曲的上线," 难听 " 话题如约而至冲上微博热搜。
不知从何时起,每当有话题度的人发歌," 难听 " 的热搜几乎成了标配,除了有此次发新专先行曲的 BLACKPINK,就连华语乐坛传奇人物周杰伦在发布《最伟大的作品》后,也没能逃脱 " 难听 " 的热搜话题。
理性来说,围绕音乐的评价往往都是主观的,有人觉得难听就会有人认为好听,但如今每当有人发歌就有 " 难听 " 上热搜,或许其原因也与音乐的关系不大了。
1
为什么 " 难听 " 越来越常见?
有网友开玩笑地说,微博 " 难听 " 广场上全是顶流。
这话倒没什么错,从王一博到蔡徐坤,从易烊千玺到肖战,每一届顶流基本都遭遇过 " 难听 " 的争议洗礼,这一次轮到海外的女团,虽然和以往有些不同,但总归偶像们是微博 " 难听 " 广场上的常客。
为什么偶像的歌往往会被冠上 " 难听 " 的评价,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音乐角度来说,偶像们大部分被评 " 难听 " 的歌曲和我们日常听到的流行歌是有差别的。以这次 BP 的《Pink Venom》为例,歌曲融入了多种风格元素,有异域风情的伴奏,有偏 Oldschool 风的说唱段落,副歌部分为了洗脑做了旋律、歌词和节奏上的重复,这种段落拼接形式是很多偶像团体歌曲常用的歌曲思路,而这种拼接感与中国大众市场爱听的旋律、情绪上都有连续性的流行歌是截然不同的。
从创作思路上来说,偶像们的很多歌曲需要给偶像们提供舞蹈的空间,因而节奏上就不能平平无奇,同时还要有 " 炸 " 点和一定的特殊性,这就会让偶像歌手们的作品有了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取舍,用听感上不那么舒服的旋律和节奏,来实现特殊带来的记忆点,这样的作品几乎很难能在大众市场收获 " 好听 "。
再有就是,作为唱跳偶像,他们的音乐作品往往并不是为了给用户市场听的,而是自身活跃于市场的一种内容媒介,他们唱跳舞台需要有音乐作品,他们的商业价值需要音乐作品的销量来衡量,在这种动机下,音乐作品的好听与否也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可能也是当下许多偶像音乐作品确实 " 难听 " 的原因。
除此之外,国内的部分偶像在音乐作品上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想实现的担当。像是此前被嘲难听的张艺兴的《莲》,很明显这就在牺牲舒服的听感,而选择了用中国元素 + 欧美风的融合实现文化输出的想法。
作为娱乐市场的顶流,不少偶像都想在音乐上成为探索者,尝试新的风格、新的表达方式,包括很多华语乐坛的顶流歌手,其实也在做这件事。在这种语境下,他们的音乐作品或许大部分都是不好听的,但去探索新的好意,是不能因为作品听感上的不理想就给予否定的。只能说,这些偶像和歌手,在探索新风格、新表达上还有很多挑战,怎么平衡大众市场的喜好和个人的想法与表达诉求,才是这条路上的难点。
不过,偶像们的作品总伴随 " 难听 " 的评价,也不都是音乐上的原因。
举例来说,都是蔡徐坤的作品,《没有意外》是 " 难听 " 到上热搜的歌,而走氛围路线的 " 小甜歌 "《Hug me》就没有受到过多的嘲讽,两首歌其实都是抒情式的,符合流行歌的模式,《没有意外》甚至有林宥嘉的作曲做基础,但这两首歌还是收获了不同的评价,很可能是市场对蔡徐坤 " 敌意 " 减少的原因。
在内娱市场上,由于偶像产业非健康化的发展,让偶像几乎与没实力划了等号,在这种大众认知下,无论偶像做了什么,几乎都会迎来大范围的市场否定,再加上确实少有偶像能够表现出专业性和硬实力,这也进一步深化了大众市场的印象,越是时下顶流,其新作品越是容易被嘲,而随着市场敌意的减少,这种群嘲现象也可能有所弱化。
整体而言," 难听 " 广场上全是顶流的情况,一时半会不会改变,只不过,随着 " 难听 " 话题的常驻,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份 " 难听 " 也不都是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