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难听 " 带来的流量救不了华语音乐
如今每当有 " 难听 " 冲上热搜,就能在广场上看到 " 这次又是谁的歌 " 的微博,这或许意味着," 难听 " 的热搜在开始 " 变味儿 "。
截至 2022 年 8 月 19 日,微博上 # 难听 # 话题的总阅读数达到 72.2 亿次,讨论达 164.8 万次,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个话题无疑是能获取高流量的机会,一首歌好听还是难听,听了才能评价,没人评价意味着听的人少,所以还不如用 " 难听 " 吸引路人播放歌曲,万一觉得好听就可能圈粉了呢。有乐评人就表示,现在很多歌手的粉丝会专门冲这个热搜帮艺人宣传新歌。
我们无法统计有多少首歌因为 " 难听 " 而有了被听到的机会,但不能否认,这个话题能短暂的给音乐领域带来一定的关注度,而这或许才是当下华语乐坛令人感到悲哀的一点。
简单来说,就是大众市场已经失去了对音乐讨论的兴趣与空间,或者换句话说,音乐的好听与否不重要。
当下人们的娱乐形式多样,且大部分都是视觉化的,音乐这样的艺术形式已经逐渐沦为背景,尽管当下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音乐,但人们对于音乐的关注度相比过去也降低了很多。
过去,围绕音乐的讨论,有电台、音乐杂志这样的媒体渠道做引导,人们会把一部分娱乐时间分给音乐,在校园里讨论喜欢的歌手、喜欢的作品,会抄歌词会收集专辑。但现在,人们没有时间留给音乐,作为一个背景声,有就可以了,好听是锦上添花,不好听也凑合听,不妨碍人们刷视频追剧打游戏,这也是音乐在大众心中地位越来越低的原因。
市场上对音乐的需求在增长,但对好音乐的需求并不明显,或者说,在评价体系缺失的当下,市场也没办法形成一个具体的倾向反馈给行业,告诉行业制造怎样的音乐作品才能有重新赢得人们的关注。
那么,市场真的对音乐的好坏无感吗?看起来也并不是。在腾讯音乐发布热歌榜单时,人们对于华语乐坛的担忧表现的再明显不过,应该说,还是好作品的稀少,以及评价音乐作品标准的缺失,让大众缺少了讨论音乐、关注音乐的热情,偶尔如周杰伦这样的天王级人物的新动态,才能引发大众市场对音乐的关注与讨论。
不过向好的一面来看,音乐爱好者们仍然活跃,且由于互联网时代的表达自由性,那些热爱音乐的人仍能有一些空间沉浸在音乐中。像是豆瓣音乐上,很多不主流的音乐人还能被关注被讨论,音乐爱好者仍然会在一张专辑、一首单曲下写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而在 B 站,像 HOPICO 这样的类电台 UP 主,也在不断得以个人主观的偏好为用户推歌、评价歌曲,创造出一个人们可以讨论音乐、分享音乐的兴趣空间。
也许,评判体系的建立确实是把大众视野重新拉回到音乐上的一种方法,不过无论是目前各音乐平台上的榜单,还是前一段时间正式进入中国的 Billborad 榜,也许都不足以让大众真正投入到对音乐的关注上,因为数据的评判缺乏了对音乐艺术性的审视,而好的音乐是应该具有艺术价值的,重视这一点也才是音乐能重新夺回市场关注的可能性。
应该说," 难听 " 的话题在短期内不会消失,对流量、关注度有需求的音乐领域还需要用 " 难听 " 来吸引关注,但如果音乐产业只寄希望于流量,那么 " 难听 " 或许会成为华语乐坛永远的标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