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的中学生来说,《暮光》里的高中生活大概会让人羡慕到流泪。
没有繁重课业与埋头做题。
高三了,忙的是选真命天子,办舞会,为爱欢呼为情落泪。
跟校草谈了恋爱,走路都带风,成为女明星。
就像 IMDb 上,一条来自 2018 年的满分高赞评论这样评价《暮光之城》。
" 如果我现在第一次看电影我可能会讨厌它,但是 11 岁的我是如此喜欢它。"
" 这部电影是我羞耻的快乐。"
03
当多年过去,一代人再为《暮光之城》欢呼时,欢呼的是什么?
其实在大家的成长轨迹中,像《暮光之城》《小时代》这样的作品。
大概率会呈现这样的变化——痴迷,厌恶,翻案。
它们横空出世时,因为离现实太远的剧情,对青少年引发的幻想,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口诛笔伐。
"《暮光之城》是毫无逻辑的 YY"。
"《小时代》是浮夸拜金 "。
当你长大一些,开始学会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时。
也开始觉得它是糟糕的烂片,是离现实十万八千里的白日梦。
那是一种我们急于想要证明自己长大的方式。
再到后来。
当我们一度想要以成熟为武器,在现实世界大施拳脚却屡屡受困时,才发现自己急于归顺的 " 成人标准 " 成了枷锁。
随之而来的,是某种质疑和反抗。
郭敬明大概也想不到。
近十年后,曾经万人唾弃的《小时代》成为被互联网频繁引用的文献。
大家张口闭口 " 简单来说 ",万物皆可 " 发烂发臭 ",全网欢聚在一起,庆祝顾里的生日。
大家在影院里一起跟读《暮光》的台词,在某一个情节同时爆发出默契的笑声。
是一代年轻人彼此认同——
我们当年都是同一批不被成年世界认可的 " 非主流 "。
对于国内的年轻人来说,《暮光之城》承载的意义或许更多。
第一部《暮光》上映时是 2008 年,在 09 年时被引进国内。
2010 年左右,是好莱坞幻想大片创作的井喷期,也是它们动辄席卷内地的时代。
那时候的青少年们看的都是什么?
漫威打开中国市场的首部作品《钢铁侠》。
一句 "I am Iron Man" 成为无数青少年的超英启蒙。
随之而来的是《美国队长》《雷神》《复仇者联盟》的轮番轰炸。
那些惊人的想象力,绚烂的特效让看电影像一场场历险。
《哈利 · 波特》十年迎来声势浩大的尾声,《暮光之城》缔造的 " 超人吸血鬼 ",在传统魔幻的衰微与超英电影的崛起之间搭建起了某种平滑的过渡。
那时,也是互联网开始加速普及的时代。
智能手机还是大众的未知事物,对于上中学的孩子们来说,每个周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你妈让你玩一小时电脑。
赶潮流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在盗版网站找《生活大爆炸》《绯闻女孩》《吸血鬼日记》这样的美剧。
原来,年轻的生活可以不止一种,就像万花筒一般徐徐展开。
看,那是大都市年轻人的新式生活,一群好友住在一起,共享喜怒哀乐。
看,那是美国高中生 drama 的青春。
虽然远隔万里,但也感觉能和我们在心理上无缝衔接。
那一代人的成长记忆里,幻想总是能找到找到无拘无束的温床。
各种各样的作品,好也好,烂也罢,携带着纷繁的想象力蓬勃生长,光怪陆离。
即使不被一种人认可,它仍然可以是另一种人的自留地,而不是一定要消失。
说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