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 1990、2010 还是 2022 年的年轻人,关于成长的期待和烦恼,其实都是一样的。
没有人永远 20 岁,但永远有人 20 岁。
从这个角度看,小虎队的粉丝也好,苏有朋男孩女孩也好,应该永远在增加,不会减少。
第一季《哥哥》播出时,我写过一篇文章,说这是第一次这么多不同世代的 " 老男人 " 集结到一起。就像好几个时代向你走来。
到了第二季,除了怀旧、回忆杀之外,我还看到了各种不同的、具体的人生成长样本。
几个老哥哥站在一起,都不必去投射他们身后的大时代,就光看他们本人的成长路径,就足够有料、有共鸣了。
比如苏有朋,年少成名,年少过气。刚过 20,就从云端跌落谷底。
因为没读完大学,全民偶像被全民辱骂人设崩塌,偶像歌手这条路终结。每天叫醒他的不是工作,而是银行还贷通知。
开不成工,赚不到钱,全家的生计都在他身上,穷到一度快破产。
低迷了好几年,演了五阿哥,终于转运。但很快 30 岁来了,不想再演偶像剧,想转型做成熟演员,拍有深度的作品。
这才有了《风声》里那个戏份不多的反派,付出了他能付出的一切,用尽全力演了一个边缘人,就为了证明给别人看我行。
40 岁来了,他做了导演,刷掉了内娱一大半 90 后演员,拍成了《左耳》。
转眼又快 10 年,苏有朋奔 50 了,竟然再回到舞台上,重唱他十几岁唱的歌。
是一个回归,也像一次人生巡礼。
他一路都在选难走的那条路,果然路越走越宽,选择越来越多。这是一出成功的人生范本。
还有一种看上去没那么成功的,比如黄义达的人生剧本。
这两天我一直在给 00 后同事科普,黄义达以前也被捧过,出过好歌,还顶着 " 男版孙燕姿 " 的名号混过乐坛。
可就是没大红起来。然后慢慢淡出,做了幕后工作。
其实也挺好,做不做大明星,本来就不该是唯一的成功标准。
只是当他站上《哥哥》舞台,看他那副紧张、害怕、小心翼翼的样子,我自作多情地想,他好像还是很在乎。
乖孩子黄义达进入中年,没长成那种 " 爱谁谁 " 的大男主。
他是个彩排时连意见都不敢提的憋屈老实人。
他不想在台上背吉他,但憋着不敢说,害怕麻烦别人,其实就是害怕别人讨厌自己,本质原因都是不自信。
音乐总监陈伟伦看出来了,特地找黄义达私聊,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要相信你的作品,相信你自己,勇敢地表达你的态度,去做一个真正的披荆斩棘的哥哥。
黄义达,一个过了四十岁的中年男人,被说中心事,也跟小孩子一样,马上红了眼眶。
黄义达更像我们平凡的大多数。
他没能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然后带着 " 我是个失败过的人 " 这句咒语,进入 30、40 岁。
好在正式演出时,黄义达真的丢掉了那把让他不自在的吉他,大大方方唱了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