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他人的 " 职场 ",完全都是背景板。" 何悯鸿 " 是写稿子的,但不知道在写什么;前期 " 余初晖 " 的创新项目成果被领导夺走,演了几集都不清楚是什么创新项目,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 方芷衡 " 是人事部总监,在公司除了给领导出谋划策,就是跟女同事斗智斗勇,只想感叹一句,钱真好赚。
在现实题材里加入新鲜的职业设定,属于比较讨巧的创新方式。《欢乐颂 3》里也有," 叶蓁蓁 " 扮演的科学家,听起来很唬人,但烘托身份的镜头每集都一样,要么是熬夜搞科研后清晨回家,要么是在实验室对着显微镜,隔壁 " 于途 " 都发射卫星了,她还在实验室熬夜。
被诟病的最多的是台词部分,原著作者阿耐首次独立操刀编剧(前两部还有袁子弹),看起来成果并不喜人。豆瓣有不少网友吐槽,剧中几乎没有一句台词能进入日常生活。
台词文本化不是问题,但放在《欢乐颂 3》这种以生活为背景的故事里,就显得非常出戏。
几个人自我介绍时,用的是诗词歌赋," 何悯鸿 " 好歹是文字工作者,勉强可以理解(虽然文字工作者平时也不这么说话),但窦骁和江疏影见面的那场戏,也在短短三分钟出现了不下 10 个成语。好像这年头没点文化,就不配交朋友了。
当然,《欢乐颂 3》也不是全无亮点,第一季被吐槽得比较狠的点基本都有规避。" 樊胜美 " 人设升级,和原生家庭直接对抗,试图打造 " 爽文女主 ",低沉浑厚的男声旁白消失了,目前为数不多的两性关系也比较符合时下流行的 " 双强 " 模式。但当一部剧从人设到故事都漏洞百出时,就算有再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也只能说一句瑜不掩瑕了。
女性群像剧何时能 " 反套路 "?
《欢乐颂 1》的价值毋庸置疑。
一方面,它让沉寂已久的女性群像剧重新成为热门类型,证明了观众仍然存在的观剧需求,也将这一叙事模式拉回创作者视野;另一方面,《欢乐颂》示范了国产剧热门话题的集合方式,在一部剧中同时囊括家庭、职场、友情和爱情,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受众覆盖。
而在观剧需求的背后,体现的是女性对国产剧的期待。在时代背景的映衬下,女性所面临的种种结构性困境,都期望能在荧幕上得到呈现的机会,而不是囿于充满粉红泡泡的梦幻爱情。
此后,女性群像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据新京报统计,2020 年到 2021 年 8 月期间播出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女性群像剧多达 15 部,结构都较为相似,大多是几个性格各异的女主角,拥有坚不可摧的闺蜜情谊,但有人爱情不顺利,有人职场上处处受挫,有人原生家庭有问题。在解决上述所有问题后,大家携手并进,成长为 " 独立女性 "。
不过,当一个类型拥有一套完美公式,也意味着它进入了危险的阶段。至少在现在的女性群像剧里,人设已经陷入套路,甚至都能在《小时代》里找到母本。
比如,最有钱的人一定最善良,朋友有任何困难都不计代价地提供帮助,利用金钱和地位压制来展现友情。" 叶蓁蓁 " 就是 " 顾里 " 和 " 安迪 " 的升级版,同类角色还有《北辙南辕》里给朋友出钱开酒店的 " 尤珊珊 ",和《爱的理想生活》里的富家千金 " 戴希希 ",有钱人的取名方式都很一致。
最高冷的人内心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和伤痛,而且大多是几个人里最漂亮的," 方芷衡 " 的性格可以直接参考 " 南湘 ",还得有个乐天派,没心没肺大大咧咧,负责调节气氛,总之都是唐宛如的亲传弟子。
《小时代》唐宛如
不是不能给人设打标签,关键是呈现标签以外的真实面。
去年口碑最好的女性群像剧《爱很美味》,仔细看也有不少套路,但至少女高管不是万能的,会在爱情里遇到更多阻碍。其他人也不都是 " 完美女主角 ",有人不敢追求爱情,有人把追求者当备胎,也有人迅速 " 移情别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