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子聪出现,人们怀念港产喜剧惦念周星驰。
这里面,情怀就出现了。
不然你猜为什么芒果台的《披荆斩棘》要请一大批港台的 " 过气 " 明星?
又便宜又有能力又能引发话题与回忆,夫复何求?
但问题在于,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这样的 " 捞金 " 姿态,实在是太难看了。
本来我们可以彼此留下些美好的回忆,可这一部部下来,回忆也便不那么美好了。
就拿钱小豪来说。
他从艺生涯的前半段,功过暂且不论。
只凭一部《僵尸》,便把僵尸片以及个人演艺沉浮的唏嘘感呈现了出来,就像肉叔曾经说的,是个完成了僵尸片兴衰闭环的男人。
但,接下来,他一边口口声声拒绝着僵尸片。
一边在网大里 " 糟蹋 " 着僵尸片。
生生地把那份唏嘘感消除殆尽了。
是这些港星光顾着赚钱,连那份脸面都不要了吗?
要我说,有时候,脸面,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首先,对于这些过气港星来说,往往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
低声下气赚不到钱,和低声下气赚那么一点点钱。
或许你听说过前年 TVB600 人失业的事。
这些没工开的老艺人们,究竟该何以为生?
56 岁的吕颂贤,《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直播带货,仅 200 人观看。
图源网络
67 岁的李国麟,《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带货 8 小时赚 200 块。
57 岁的温兆伦,上《披荆斩棘》之前直播,卖的居然是女性用品。
嗯……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无从努力。
主流电影市场早已抛弃了他们。
其次,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创造当日的辉煌,有时候,恰是因为这份不挑,因为 " 不要脸 "。
你或许会听过以下几个戏称:
刘十三、郑九组、王七组、张一打。
分别对应的是谁呢?
刘德华、郑裕玲、王祖贤、张曼玉。
都是响当当的巨星。
传说他们最红的时候,一个人,同时能赶许多剧组的戏,所谓 " 十三 "、" 一打 ",对应的就是他们轧戏的数目。
你说他们是不专业吗?是为了 " 恰饭 " 不要脸吗?或许是,你看他们的片单就会发现,大量的作品质素低下,即便今日看来也是惨不忍睹。
但,这恰是香港电影从业者的一个普遍态度——
拍片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当然能赚就赚。
而正是这样一种 " 打工 " 的态度,使得当年的香港一年可以盛产一两百部电影,所谓大浪淘沙,有足够的沙才可以称得上淘。
图源:香港电影历史博物馆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港星对拍烂片这样的事从来看得很开,钱小豪自己也承认,一段时间拍烂片是因为时运有高低,得 " 养妻活儿 "。
更有甚者,有人在陈浩民的微博上说他拍烂片,他不慌不忙地回应:
同意,虽然这个名字不好听
相同的态度。
不同的是,早年那是大浪淘沙。
现在,当他们把这样的态度带到国产网大里,淘完了沙,就什么也不剩了。
时代,终究是变了。
老实说,肉叔对于烂片深恶痛绝。
尤其是明知道是烂片,但因为有利可图还一部部拍下去,更是忍无可忍。
但我也知道。
对于没有太多左右能力的演员来说。
凭本事吃饭,不丢人。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搵食艰难的环境里。
活下去,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