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名不副实的“偶像”。
“内娱完了”这四个字,早在去年就已经说累了。
塌不完的房、失不完的望。
流量时代潮起潮又落,留下来的只有一地鸡毛。
本以为塌成六边形战士的任豪已经无法超越。
结果前段时间又有高喊“你是我的姐!”的丁泽仁,在塌房封神榜上高位出道。
他们以梦想之名,享受着成千上万粉丝的“供奉”。
但歌唱不好,舞跳不齐,扎堆去演戏,只贡献出辣眼睛的演技。
每个都在强调自己的努力,但所有努力的痕迹都查无可循。
“偶像”这个词,越来越和贩售美貌、吃青春饭、没有实力划等号。
但偶像诞生之初代表着什么?
我想,除了姣好的外貌,更多的本应是鼓舞人心的力量。
是在他身上看到无限可能,然后身为普通人的自己,也愿意去相信那些可能性。
是在他身上看到了不服输的意志,所以自己也拥有了打怪升级的勇气。
《创造营2019》,苏有朋坐到了偶像选拔导师的席位上。
他一边说给学员们的寄语,一边红了眼眶:
“美梦成真的感觉很吸引人,可它只是,这段故事的开头而已。”
聚光灯下的荣耀只是一瞬。
剩下的时间,必须不断推翻自己、然后继续攀登。
这才是真相。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偶像,就注定要披荆斩棘。
“很多时候都觉得不可能吧,但每次的不可能,咬咬牙最后也都可能了。”
在苏有朋身上,我久违地感受到偶像这个词最本初的含义。
它不仅局限于舞台、表演、或是手执导筒,更是步履不停的人生态度。
苏有朋在年轻时候发行过一首歌,《走》。
那时他刚熬过了退学风波,又独自远赴欧洲调整心情。
不知经历了怎样一番内心秩序的推翻和重建,他没有卖惨,没有辩解,只是云淡风轻地唱着:
“走走走鞋子坏了换一双,心情湿了早点晾一晾。”
就像是哼着民谣穿越低谷,眼前是一条豁然开朗的小径。
旋律有多轻快,步调就有多轻快。
虽然她姐算不上是苏有朋的粉丝,但幻想一下,如果自己十几岁喜欢上这样一位偶像,是很幸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