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举动虽然是公开催促粉丝完成数据,但同时,其口吻却符合剧中温客行鬼主的人设。粉丝在与剧中人物互动玩梗的同时,进一步融入剧集,增加了与剧集之间的粘性。
" 索要数据 " 看似扭捏,实则拿捏。对于剧集与艺人的维持曝光、稳固粉圈,都不失为性价比极高的选择之一。
02
数据重不重要,艺人最知道
但明星这样的言论,无疑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如今社交媒体对于艺人言论的包容度正在持续走低。不论是此次虞书欣,还是此前龚俊、黄子韬的言论,都一度遭人诟病,被人质疑 " 吃相太难看 "," 太 low"。
那么到底是怎样一种力量,令艺人甘于冒着留下话柄的风险?
一方面,虽然如今数据女工开始低调," 数据组 " 纷纷改名 " 战斗组 ",但 " 流量 " 的商业价值依旧诱人。而另一方面," 流量 " 也不再是评定艺人量级的唯一标准,没有代表作品傍身的艺人频频跌落神坛,成为公众舆论的靶心,因此在流量基础上,口碑的价值也被重新提及。
目前国内影视行业评价体系主要还是对于影视作品的评价,而艺人流量、口碑好坏很大程度依赖于剧集的热度。
在电视时代,定义一部剧反响好坏的指标一直是电视收视率。刚刚迈入网播时代的时候,行业提供的评价维度也只是单一的视频网站播放量、微博的话题榜热搜榜等。
而现在的评判标准则有了更多维度。例如,作为流量集中地的微博推出 " 剧综影响力榜单 ",其衡量指标包括热搜流量、话题传播、视频传播、官微的运营等多个维度。
爱优腾视频平台的站内数据,是行业所关注的另一维度。除此之外,还有站外的数据。比如豆瓣、猫眼等与影视相关的 APP,从评分、讨论等获得与影片质量相关的评估。云合、德塔文、艾漫等机构数据,则从第三方视角提供数据。
娱子酱从一位行业从业人士那里了解到,在经济下行的前提下,品牌在选择商业投放时会更加谨慎。因此,不少品牌都会购买云合、德塔文、艾漫等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服务对剧集与艺人的商业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对于一些小品牌,也会更加重视平台站内数据。
这也就意味着,品牌更加关注大众讨论度等社交维度数据。有一些仅仅是收视率很高,或者网播量很高,如一些卫视剧级,但是缺乏社交平台讨论度的剧集,商务收入可能并不理想。
而这个社交维度数据,很多就是所谓的战斗粉做出来的一些社交话题,包括冲的热搜或者引发的相关社交场的讨论等,这都比纯粹的播放要更可观得多。
同时对于艺人来说,也只有剧集的舆论热度,才能够反哺他们本身,吸引社会关注,从而更好地实现后续口碑变现与商业价值的持续性发展。
并且,虽然目前更多的商务资源向已经得到过市场验证的头部艺人,如肖战、王一博、易烊千玺等人倾斜,但同时," 新顶流 " 的空缺也给了新晋流量艺人逐鹿中原的机会。
这些市场信号对于上升期的艺人,尤为重要。王鹤棣凭借《苍兰诀》一周涨粉 156 万,单日涨粉速度比肩《开端》播出期间的白敬亭,远超上半年热剧《猎罪图鉴》主演檀健次,随即解锁了百事可乐代言人等商业合作。
而虞书欣也可能借此改变演员评级,《苍兰诀》也将成为其今后发展的强代表作之一,为其汇聚更多影响力。
一边是大环境之下越来越卷的生存窘迫,一边是顶流缺位的跃升机遇,夹击之下艺人对于 " 爆剧 " 的需求极为迫切,因此自然希望粉丝能够多加宣传。
03
卷起来了,然后呢?
要想让粉丝心甘情愿买单,光动嘴是不够的。
如今,艺人除了催促粉丝做数据外,也在行动上 " 卖力 " 讨好着观众。
最典型的是在 CP 营销层面。《苍兰诀》开播以来,受众对于 " 小兰花 " 与 " 大强 " 这对反差感极大的 CP 呼声持续走高,已经上升到了演员本人的程度。在虞书欣抖音账号的评论中,有不少网友直接表示 " 这不是王鹤棣的女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