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情节串烧,让它更像是一则舞台小品,而不是对精妙叙事和厚重人物有更多追求的电影。
具体来说,这种剧情层面的干瘪,一方面自然是由特写浅焦摄影所带来的限制,几乎看不见其他角色和场景的设定,确实让影片无法提供更多的影像素材。
《索尔之子》(2015)
但即使如此,同样是采用特写浅焦策略的《索尔之子》,明显要讲究细致得多。
男主角索尔从一开始的 " 烧尸 " 工作,到后来的寻找拉比,再到和犹太人内部的矛盾,以及对集中营各处的观察,都建立在剧情夯实、细节动人的基础上。
《索尔之子》(2015)
而《盲人》则更多将篇幅聚焦于亚科的情绪展现上,那种瘫倒在地的延迟苦痛,以及无可奈何的乏味等待,如同一种行为艺术般大量出现。这也是其剧情干瘪的第二原因。
不仅如此,《盲人》在剧情层面的单薄乏味下,也连带着让人物的内心变得平乏而毫无波澜。这才是它最大的问题。
不管是同题材的《推拿》,还是同技法的《索尔之子》,这两部优秀的影片都在各自主角的心理变化上下足了功夫。
《推拿》(2014)
《推拿》的核心角色是黄轩饰演的小马,他从一出场对于生命的憎恶和仇视,到进入沙宗琪推拿馆后,见到小孔时的欲火焚身,再到从小蛮的身上得到爱的抚慰,最终将性归性,爱归爱,借由视力的神奇改善,最终在生命欲和爱欲上得到了双重和解。
《索尔之子》同样如此,索尔本没有儿子,这是借由外人在后来直接道破。但在那所有犹太人都麻木绝望的环境下,索尔想要借由一具男孩的尸体找到生命的价值。
所以影片最后,当他在死前看到一名生气勃勃的男孩后,他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是一种对生和死的超脱参悟,也是在那个环境下的人,所能做到的最具人性的冒险。
《索尔之子》(2015)
反观《盲人》一片中的亚科,他固然令我们全程揪心,体味苦楚,但他在全片中的内心挣扎是几乎不存在的,所有的戏剧冲突都被一种天然的悲天悯人所冲淡。
譬如他决定冒着死亡的危险去看望女友,又比如他靠着真情流露,打动两位劫匪而脱身,这些情节转折得显得过于顺拐,情绪转变都流露得过于轻巧,于是更深一层的情理推敲便无从谈起。
我们并不是讨厌这部影片。
恰恰相反,我们乐于看到如《盲人》这类描摹边缘群体的文艺片,它至少在无聊商业片泛滥的当下,让我们还能抓到一些现实苦痛的把手,知道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殊为可惜地是,这部影片的叙事过于简单省事,导致所探索的情感边界只能捉襟见肘。
所以,我们不该只能看到《盲人》一片里摄影技术的新颖,毕竟,技术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标准。
作者丨郭源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