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军是阿拉善人,从小自会吃饭就吃沙尘暴。
三天一大风,两天一小风地长大了,练出了早起先从被子上抖出三斤黄沙的手艺。
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早就习惯和沙子共患难,直到 2010 年,阿拉善发生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沙尘暴。
严重到全城断电,分不清蓝天还是黑夜,在室内紧闭门窗都没法正常呼吸,只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勉强喘气。
事后,朱德军和室友从房间里扫出了至少十斤沙子。再去到另一个户外驻地,看到那些活动板房,整个屋顶都被掀了,现场一片狼藉,损失惨重。
直到这时,朱德军才第一次意识到改善阿拉善的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他决定转行做公益,加入了 " 一亿棵梭梭 " 活动。
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梭梭树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 13.33 万公顷荒漠植被,既能遏制荒漠化蔓延,还能借助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增加牧民的收入。
我们总是通过公益,联想到奉献、无私、给予等等各种关于人间大爱的词儿。
但朱德军的故事,开启了另一个视角——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得到。
朱德军说他手机里,梭梭的照片比老婆孩子的照片还多。" 先种他一个亿 " 已经不只是个小目标,更像是他的精神伴侣。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每当积了一肚子不能与人言的苦闷,他都会下乡,去看梭梭。
原来不知不觉间,它们就连成一片,郁郁葱葱了。遇上当地的农牧民,还会乐呵呵告诉你,因为种梭梭,日子都发生了什么改变。
什么精神内耗都能在这刻被治愈。环保公益不只是一个工作或者任务,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陈楚生接话说,这段故事让他想到张远的歌,里面有句词是:" 轻风拂过柳絮,细沙飘落涟漪 "。
张远就在现场唱了这首《沙漏》。
虽然明知道不善言辞的冠军生哥是按台本 cue 流程,但却不得不说一声,这串场太丝滑,太应景了。
" 轻风拂过柳絮,细沙飘落涟漪 ",天地万物都在自己的节奏里呼吸,时光凡走过就留下痕迹。
像梭梭的生命力,滋养了种梭梭的人。
又像刷这帮老歌手曲折又终归于平静的命运,也映照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经历。
可能这就是环保公益的魅力。
和山川荒漠河流,和飞鸟水禽 …… 和大自然里一切打交道,就会体感生命的伟大,和个人情绪的渺小。
所以很多人扎进去,就不想再出来了。
比如陆虎介绍的这位公益人——李东明。
李东明参与的活动,是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的 " 拯救勺嘴鹬 "。
勺嘴鹬的嘴巴像个小饭勺,也被称为 " 自带饭勺的小鸟 "。陆虎直接叫它 " 小勺子 "。
他介绍小勺子鸟姐最强干饭人。就算在走路,也一直低着头,把勺状嘴伸进水或泥里来回扫动,找吃的。
更绝的是,即使回头都不把嘴拔出来,不错过任何一点能进嘴的东西。
公益人李东明人没到现场,还在一线拍摄小勺子的照片。
他的故事和理念,都是陆虎转述的。
比如之所以要拯救小勺子,一方面是因为它是极危候鸟,全球仅有 600 多只。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伞护种。
伞护种跟刚刚说的梭梭正相反,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特别高。简单说就是连它们都不挑的地方,那其他物种也都能活。
所以保护小勺子,也就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环境,本质上就是改善整个地球的环境。
陆虎这段词不容易,一句话夹了至少半句专业术语,勺嘴鹬、伞护种、极危候鸟、条子泥湿地什么的,都是不查专业书,都说不利索的专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