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当时剧组在选角的时候,还考虑过姜文、王志文这种级别的演员,可惜他们与 " 福贵 " 的形象不符。
再加上之前电影版《活着》,有葛优版本珠玉在前。
一个此前一直跑龙套、演配角的人,突然担此大任,压力可想而知。
陈创说自己那时,连做梦都梦到开拍之后自己死活找不到机位,结果直接被吓醒。
虽然心里打鼓,但陈创打的也不是退堂鼓。
既然找上门来了,他就决定认真演,全身心地将自己投入进去。
而这,也是始终贯穿陈创演员生涯的一大原则。
即便找上门来的戏约,只有一两分钟的戏份,却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做妆发,他也肯去。
且一个人出发,一个人进组,甚至有时还穿着上个剧组的组服。
除了完成自己的戏份,陈创还会考虑到拍戏过程中画面的调度和整体播出效果。
有一次跟年轻演员配合演一场大闹饭桌的戏。
原本的设定里,年轻演员站在原地说完台词一动不动。
但陈创却怎么都觉得如此下来,有点单调,于是便向导演建议:这场戏如果演员有个走动的来回调度,镜头更活更有看点。
而类似的情况,在陈创的演艺生涯中屡屡发生。
总结下来,演员陈创可谓是——
吃得了身体上的苦,耐得了精神上的烦。
干着演员的活,操着导演的心。
而就是这样一位 " 戏痴 ",在获得影帝后的 8 年间,依然在底层摸爬滚打,饰演配角。
但他也不在意。
戏份有多少,角色却无大小,只要有戏演就行。
对他来说,似乎一个出厂配置不高的 " 笨小孩 ",始终生存在娱乐圈的边缘地带,演一些不被人在意的小人物,已经是老天偏爱。
小人物
出道二十年,陈创没少帮忙串戏,也没少帮忙打杂。
即便如此,陈创也乐在其中。
毕竟碰上优秀的剧组,即便打个酱油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有次他去帮人当执行导演,中途休息闲来无事便跟相熟的场记聊天。
聊艺术、聊喜欢导演库布里克和德尼罗,可谓是相谈甚欢。
后来,他又去《向阳理发馆》串戏,戏只串了一天,但杀青后导演过来专程握手递名片。
如果后续有继续维护,故事的结局或许是另外一个。
那个和陈创聊艺术的场记,是后来拍出了《疯狂的石头》的宁浩。
而找他串戏的导演是尚敬,后来导出了《武林外传》。
谈起来有些可惜,但陈创自知不熟悉人情世故,也无法勉强自己。
很多人因为陈创的长相颇为滑稽,以为他是丑角、会搞笑。
说来也巧,陈创小时候跟父亲学戏时,的确学的是工武丑,扮丑角,陈创也算有基础。
他也一度通过听相声建立自己的幽默感,试图推自己更加外放地走出去,最起码不 " 浪费 " 自己的长相。
但最终还是选择,在演戏时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做回自己。
因为父亲是戏曲演员,母亲是老师,活跃在娱乐圈边缘的陈创,始终保留了一种演员中少见的老派。
比如,每次进组,行头里必有箫。
比如,剧组休息的时候,他总是自顾自地焚香、写字,十天半个月闭门不见人。
图源:bilibili
翻开他的微博,最常发的就是写字、作诗,时不时唱两句戏曲。
河南暴雨两日,他写下「穿林打叶惊梦,觉起尤念豫中」。
袁隆平爷爷离世那一日,他「断食一日以为祭」。
他清醒地知道演员的身份只是赋予角色以生命,下了戏,他只是普通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