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界的新 " 蓝海 "。
同类型的《垂直极限》(2000 年),发生在死亡之谷喜马拉雅山;
《活埋》(2010 年)虽然不在高度说话,但也是密闭的棺材大小空间内求生;
《127 小时》(2010 年)是爱探险的小伙被困峡谷断臂自救的故事,《云中行走》(2015 年)改编自杂技大师菲利普亲身经历,《鲨滩》(2016 年)则是女主搁浅小岛与鲨鱼恶斗。
△ 依次为《垂直极限》《活埋》《127 小时》《云中行走》
这次,更极端。
610 米的高塔。
有别于其他惊悚故意设定一惊一乍,这种类型往往自带吓人属性。
因为挑战极限本身,就充满了意外。
得承认,观众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的行为背后。
是人类某种以主动受虐来获得爽感的因子在作祟,包括又菜还爱看的恐高的 Sir。
而上述影片的主人公,虽然最终都摆脱了险境成功回还,依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与代价。
但真如评论所说 " 不作死就不会死 " 吗?
Sir 觉得未必。
肢体的残缺和身心遭受的巨大冲击,固然是极限运动赋予人刺激和成就感的同时,收回的成本。
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步。
Sir 觉得我们可能真的小觑了极限运动,以及那么多人无视危险前赴后继去挑战的原因和意义。
羽生结弦,运动员生涯的最大追求就是完成 4A(阿克塞尔四周跳)。他甚至抱着 " 死掉 " 的准备在训练。
每一次我的身体都重重摔在冰面上,仿佛是死亡跳跃,我是带着自己指不定哪次就会摔出脑震荡,然后死掉的心理准备在训练的。
有人不解,但羽生结弦自己的回答是:人生只有一次,这是自己选的路。
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徒手攀岩》,记录了男主亚历克斯 · 霍诺德为达成 " 徒手攀登酋长岩 " 目标,付出的种种代价。
前后尝试 100 多次,没有绳索保护,全凭肉身的搏斗。
最终在 2017 年 6 月 3 日那天,他成功登顶美国最大的花岗岩巨石,成为徒手攀上酋长岩历史第一人。
几代攀岩爱好者从未实现的目标,他做到了。
提起这些做极限运动的人。
总会伴随一种声音,一种评价:太狂,太傲,太 " 作死 "。
真的是狂吗?
Sir 恰恰认为,这是对生命,对自然,对世界的谦逊。
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要去做?
《云中行走》原型,杂技人菲利普 · 珀蒂在 110 层的高空尝试走钢丝。
他说:" 如果我死了,那将是多么壮美,为实践自己的激情而死。"
《无尽攀登》原型,我国无腿登顶珠峰第一人,夏伯渝。
他说:
如果当年的我登不了山,我想我会一直陷在失去双脚的绝望中,就像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亮光熄灭,我拼了命想抓也抓不住。
正是因为知道面前必然会出现一座攀不过去的 " 山 "。
人类,才从未放弃仰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艺谋不 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