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十年的金瀚,来到披荆斩棘之后说男人需要去培养自己形体,男人也是需要质感的。
But?出演之前难道没意识到的吗?
参考一下追求精致的完美主义的吴建豪:
这 32 位男明星,大部分在各自领域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成就,实力也不低。
但无奈凑在一起却偏偏没有产生 1+1>2 的化学效果。
一公上的唱、跳、舞台创意都没有哪一个特别击中人心,观众注意力基本都在舞美上,甚至节目组都有点本末倒置。
就拿一公的舞台装置来说,节目组都准备了一个月,所以郑钧组最后的改编并不好改。
观众为隔壁浪姐打抱不平的舆论,从舞台设计到选歌,在披哥一公之后可以说是来到了顶峰。
当年浪姐的初心立意是为了让 30+ 的女性在面对不公平的结构性困境时依旧能靠自己再次启航追梦。
哥哥们虽说是来披荆斩棘,但每个人都还是在舒适区:
" 从头到尾不愿意跳舞没有表演的我不太不懂算什么披荆斩棘,不是一直在舒适区嘛 "
其中有部分人认为是浪姐被区别对待,不公平,姐姐们是乘风破浪的招娣:
" 男宝们跟披荆斩棘有一毛钱关系吗?"
" 对比之下,姐姐是真的来乘风破浪的 "
" 哥哥们很精彩,但越好看的舞美、越好听的歌越让人遗憾第三季的姐姐们,惨不忍睹的妆造、简陋的舞台、难听的歌,乘风破浪的招娣们。"
无论是披荆斩棘还是乘风破浪,回忆杀终究只是短暂的精神奶头乐、爆米花,看多总会腻,总会被消解完。
特别是对于国内 N 综代来说,观众的口味标准要求必然是越来越高,如何保持第一季的出圈热度的同时又不会把东西玩旧玩闷显得尤为重要。
披荆斩棘的初衷,在第二季几乎看不见,节目组也没有给出什么答案,部分观众就会开始看 cut 或者拉进度条,对于这个赛制已经完全不关心。
年轻一点的艺人只是想来曝光一下知名度,当个跑腿小弟。
有实力的依旧在做着自己擅长且安全的事,有种卷过之后的从容,就像郑钧提到的,自己的地位也不需要靠此节目来稳固,因为:
" 江湖地位不是靠一场演出就可以奠定的,音乐地位完全是靠作品。"
披荆斩棘 2 的舞美过于绚丽,但哥哥们的舞台实力又如此参差不齐,在各自的舒适圈里披荆斩棘就更显得有点像一出讽刺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