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节目营造的却是他不想居功、把表现机会让给其他哥哥的人设,过于老好人了喂。大家都是来披荆斩棘的,搞退位让贤那一套干啥?
各怀目的,无心宫斗
如果娘娘们都认真搞事业无心宫斗,那么《甄嬛传》不会好看。爱唱歌的搞演唱会,女红好的琢磨刺绣,贪吃的研究小点心,哪儿有功夫去理皇帝呢?《披荆斩棘》之所以不那么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各有目的,沉浸在自我舒适的状态里,并没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压根不在一条路上,交集摩擦可看性也就少了。
第一季的时候,明显可以感到每个哥哥急于蜕变的愿望。这种冲劲,在回锅的陈小春、张智霖、李承铉、张云龙四人身上依然很明显。当别的部落还在讨论公演细节时,他们组竟然在研究怎么挖新人到自己的队伍。这格局,和其他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好嘛。
初舞台时,郑钧组靠着看似随意的表演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实则与他们把场子躁热的 live show 业务能力分不开)。但是,当他们笃定这种 " 做自己 " 的态度后,直接在一公滑落到第六。因为和他们的音乐理念违背,四人直接放弃了节目组原有的舞台设计。别人炫酷华丽,郑钧组四个大老爷们在那里干唱,宛如经费不足的草地音乐节。
率性也是有底线的,咱不能吃哑巴亏啊。节目组花了那么多钱定制不同舞台,目的就是为了给哥哥们的表演加分。结果郑钧组直接不要,要看看自己裸考能不能和 " 加分组 " 抗衡。硬糖君也不说 " 躺平 " 的态度不行,但是信每天点烤串、马頔在开会时睡着,也太过自由自在了。放在《向往》那样的慢综艺里没问题,放在《披荆斩棘》里,这四个字每个字的味道都变了。
有没有卷的呢?苏有朋组就是让大家闻风丧胆的拼命组。因为金瀚剧组有戏,其他队员等他抠动作排到凌晨四点,一下子成为了本季哥哥的努力标杆。尽管这么卷,也没带动整个节目。别的哥哥该吃吃该喝喝,就是要用天赋击垮苏有朋组的努力。
最游手好闲的,硬糖君点名批评吴克群组。张震岳和潘玮柏,没事就往别的组串门,还热情给别人提建议。杨长青甚至把自己组的编排跟其他组说,不过像硬糖君这种心眼多的根本不信。" 他说得这么具体,不会是在诓我吧?" 但是,他们的《新地球》取得了一公冠军诶。真是气煞苏有朋组!艺术这玩意儿,要讲点天赋和运气。
如果把这一季的哥哥们比做一个班,那就是最让班主任头疼的那种。有的团体卷生卷死,让人想劝他多歇歇。有的组放任自流,但人家的价值观又特别自洽,咱也不好置喙。有的组机关算尽,有的组全靠天命。哥哥们来自五湖四海,目的也是五花八门,这叫节目怎么能好看呢?
中男形象塑造与重构
社会学家罗兰 · 巴特提出过神话概念,它是 " 一种传播体系、一个讯息、一种意义构造方式、一个话语。" 他总结 " 神话 "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众媒介可以通过符号再现,使得传递的意义 " 自然化 "。
《披荆斩棘》第一季鲜明地采取了自然化再现战略,先让受众接受传统中年男性的标签。穿插哥哥们自述年龄与经历变化的镜头,来暗示人到中年不如青壮年时期是自然的。接着通过再现,将 " 挑战的完成 " 与叙事链条结合,以此颠覆传统中男的形象,制造出 " 勇敢 "" 强大 "" 喜欢挑战 " 等新的自然化群体标签。
说白了,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 " 故事线 " 设置。包括各组成员间的关系,也有隐藏的自然化再现策略。GAI 和布瑞吉以及刘聪等 Rapper,起初对赵文卓莫名其妙地 " 恐惧 " 就是一种标签预埋。等到大家合唱《街道办事 HOOD》的时候,观众才发现说唱歌手和练家子可以愉快相处。
这一季的《披荆斩棘》也预埋了不少刻板印象和标签,但因为故事线的反转不成功,导致 " 神话 " 缔造失败。诚如任贤齐说 " 没必要独揽风采 ",他在《世界第一等》里也确实没出彩,说到做到观众还有啥期待。信说:" 不能为了任何事情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他也真的在 " 吃 " 这件事上很坚持。温兆伦对队友寄语 "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 时,导演组感慨说好像台长在讲湖南广电全年业绩。他被认为是老干部,也坚定地执行了该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