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三国演义》还未上映,央视就开启了《水浒传》项目,决定趁热打铁,把四大名著都搬上荧幕。
导演选择张绍林,他既是《三国》的分组导演,负责《南征北战》这段,也是一位福将,导演的作品大多都拿了大奖。
央视很重视,张绍林接到任务后也不敢马虎,当即派出几位副导演,开始了全国范围的选角。
《水浒传》的角色大概可以分为3档。
首先是五大主演,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以及潘金莲等原著中笔墨极重的人物。
其次是三十六天罡星,例如吴用、卢俊义等,戏份稍轻但不可或缺的人物。
最后则是七十二地煞星和其他小配角,这一类相对马虎,为了加快节奏,作了大量删减,出场也不多,给人印象不深。
有意思的是,第二档中出现了不少《三国》中“南征北战”这段的演员,他们在《三国》中戏份不多,表现平平,可在《水浒》中却脱胎换骨、大放光彩。
对比之下,不得不佩服这些演员的可塑性,以及导演的眼光太毒辣。
下面就来说说这10位演员。
1、李冬果
《三国演义》中饰演孟优,《水浒传》中饰演阮小七。
孟优是孟获之弟,在“七擒孟获”中打过几次酱油,虽然妆容奇特,可毫无存在感。反而“阮小七”一角极为精彩,充分演出了草莽英雄的狂放不羁。
例如第一次招安时偷喝御酒唱渔歌,后来征方腊时穿龙袍取乐,都把不畏强权、桀骜不驯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阮小七的第一人选是赵小锐,可是赵小锐对李逵情有独钟,非他不演,加上装扮确实符合,后来就换成了李冬果。
没想到,这一换就成了神来之笔,创造了两个经典角色,阮小七更加油滑,李逵则异常勇猛。
2、张治中
《三国演义》中饰演马谡,《水浒传》中饰演晁盖。
马谡的戏份不多,可名气却不小,作为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痛失街亭,最后被诸葛亮挥泪给斩了。
张治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国》中痛哭流涕的模样,其实这是他的第一场戏。
当时原定演员来不来,张绍林临时把他从外地请过来救场,第一天背台词,第二天直接拍“挥泪斩马谡”,拍完这段戏,张治中很忐忑,不知道情绪到位没有,结果总导演王扶林看完样片,当即拍板他就是马谡。
可能这场戏给张绍林印象太深,后来直接请他饰演托塔天王“晁盖”。
这两个角色相差很大,没想到化完妆后,张治中平添了不少枭雄气质,整个气场为之一变,让人叹服。
能够如此精准把握人物精髓,大概与他常年演话剧分不开,曾获得过“梅花奖”以及多届“金狮奖”。
3、崔岱
《三国演义》中饰演王平,《水浒传》中饰演方腊。
王平是个相对苦逼的角色,因为行事稳重,被派去给马谡当副将,结果马谡一意孤行,非要在山上驻扎,最终弄得全军覆没,害的王平也遭了殃。
剧中,王平性格平稳,典型的老好人形象,没有棱角平平无奇,毫无存在感。可是在《水浒》中却脱胎换骨,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崔岱的方腊匪气十足,又不失奸诈本性,整个人特别立体,个性分明,尤其与宋江的唯唯诺诺相比,更有种豪气冲天的痛快感。